位于218国道沿线的34团,是二师塔里木垦区、且若垦区中转站,更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道门户。近年,该团党委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和“一带一路”战略三大机遇,实现了团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一红一黑一绿”
“一年好景最是枣红棉白时”。金秋时节,地处大漠深处的34团一改往日棉花一枝独秀的单色调,红的大枣、黑的枸杞、绿的青贮,各色产品,呈现色彩斑斓的火热场景。
近年来,为进一步摆脱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的自然条件限制,34团抢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遇,鼓励职工发展耐旱作物等多元种植。目前,全团实现红枣6.5万亩、青贮玉米1.2万亩、中草药0.5万亩,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据该团农业科介绍,黑枸杞属于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极强的植物,特别适合在荒漠地区生长。由于其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市场行情一片大好。正在加紧晾晒黑枸杞的该团九连职工王三清开心地说:“今年,我进行大胆尝试,种植黑枸杞40亩,现在最后一茬黑枸杞已经采摘完毕,预计亩效益能达1万元以上。”
工业落户园区
自河北衡水市开展对口援助34团工作以来,两地之间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地域的友谊桥梁。把援疆工作做深、做实,实现经济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全面开花,变“输血”为“造血”,是两地对接援助工作的总目标。
“目前,河北衡水市3个援建工业项目已落户园区,包括丝网厂、新型板材、纺织印染等。这标志着34团工业经济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对打造团场支柱产业、发展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就业门路、实现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团党委副书记、团长陈建华介绍道。
立足优势资源
每当夜幕降临,饭馆里时而传来的过路就餐客人的轻松笑语;宾馆里步履匆匆、来来往往的旅客;华灯下跳着轻松舞步的职工,谱写着34团和谐、美丽的“小夜曲”。
“现在团场城镇建设延伸到了218国道旁,我这家旅馆就在物流园位置,每天人员充足,不愁没有客人。现在田地里和宾馆的收入每年能保持在40万元以上。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忙着给客人登记的永红宾馆老板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25岁的梁云涛是团场老职工子女,在大学里主修计算机专业,回团后萌生了开网络公司的想法。此时,该团党委出台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三产服务业租用商铺优惠办法》,为大学生提供3至5万元的创业基金,并提供5至10万元的贴息贷款,多渠道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领头雁”。
“现在职工们既可以选择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基础服务,也可以借助团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沙漠探险、胡杨观光等旅游服务,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开网店,大家投资第三产业的热情很高。”梁云涛说。
据了解,该团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00余家,三产预计可实现增加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