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

●银河系“人口普查” ●快速射电暴 ●“胖子”黑洞数据

国家天文台揭秘三大“天机”

本报记者 吴月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4日   第 04 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月2日对外发布3项天文观测新成果,依次是对银河系恒星做“人口普查”、快速射电暴、黑洞数据。这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次对公众进行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普性发布。

             

  ■ “人口普查”获恒星光谱462万个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闻发言人薛随建介绍称,第一项成果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国际上通称LAMOST)对银河系恒星做“人口普查”。

  “LAMOST就是给天体进行‘户口普查’的利器,不仅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每次观测可同时获得多达4000个天体的光谱。”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

  截至2015年6月2日,LAMOST已圆满结束正式巡天第三年的观测任务。“经过三年‘巡天’,LAMOST共观测了2669个天区,已对外释放了约570万条光谱数据,其中成功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462万个,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数据总数还要多。”薛随建说,“这些海量的光谱数据将成为‘数字银河系’的重要基石,对于研究银河系的结构、运动、形成和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

  ■ 快速射电暴数据含更多信息

  此次发布的第二项成果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毅超博士、陈学雷研究员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2015年发现一颗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简称FRB)。

  薛随建说:“快速射电暴是遥远宇宙中突然出现的短暂而明亮的无线电波暴发。它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数个毫秒,也就是千分之几秒,但却能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释放的能量。”

  从10年前首次被发现,快速射电暴至今只有十几次被观测记录到,而且大部分是澳大利亚的Parkes望远镜观测的,因此对于其起源、暴发机制甚至暴发位置都存在较多争议,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与之前发现的快速射电暴相比,本次发现的数据包含了更多的观测信息。根据科研人员分析,此次新发现的快速射电暴,它的暴发极有可能发生在高度磁化的区域内,大约30亿光年以内,可能是一个近期的超新星遗迹或活跃的恒星形成星云。”薛随建说。

  ■ 成功测量“胖子”黑洞质量和转速

  此次公布的最后一项成果,是刚刚出炉的黑洞数据。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联合美国科学家,成功测量了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的一个黑洞数据。

  科研人员对Nova 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黑洞做了两个关键物理量(质量和转动速度)的测量,首次看清了这颗恒星级黑洞的身材,发现它是个“胖子”。

  “这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11倍,在恒星级黑洞中算比较重的,就好比我们地球人的平均质量是70公斤,突然来了重量110公斤的人,我们就会觉得他很重,是个胖子。”薛随建说。

  此次,科研人员利用太空X射线望远镜的数据对Nova 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黑洞的转速也同时做了测量,测得其转动速度是每秒钟379转。

  ■ 科研成果科普性发布将形成机制

  对于国家天文台首次对公众进行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普性发布,薛随建表示,科研成果以往更多是“被锁在象牙塔里,没有被大众关注和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发布,能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更多激发广大社会群体投身太空探索的热情”。

  对于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定期进行这种形式的发布,薛随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经过这次尝试,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当然也有一些意见和建议。今后我们将继续改进,大概半年或一年就会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我们的科研成果,并形成机制。”

元旦旅游市场人气旺
“百猴”迎新年
甘肃新增两处国家级保护区
南沙试飞是中方主权范围内事情
国家天文台揭秘三大“天机”
书店图书馆合体首秀安徽
三亚旅游警察破获“酒托案”
责编:孙懿 汪莹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