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2日 星期六

转型升级看“十二五”成绩斐然 科学发展为“十三五”打牢基础

“三量齐升”激发湖南新动力

刘显全 刘焕溪 鲁 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2日   第 07 版)

  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势头强劲,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图为长沙都市夜景。

  湖南交通四通八达。

  旅游产业成为大湘西支柱产业之一。图为古城凤凰。

  长株潭绿心昭山。

  梅溪湖夜色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图为岳阳城陵矶货场。

  大湘南已成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图为郴州出口加工区。

  GDP跃上2万亿元台阶,经济总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10,综合创新能力进入中国前10……“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紧扣“四化两型”建设总战略,按照“三量齐升”(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总要求,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GDP预计接近3万亿

  进入“十二五”时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改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湖南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开创了稳中有进、“三量齐升”的新局面。

  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湖南地区生产总值202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十二五”末的这一年,湖南经济继续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稳步前行。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湖南省GDP接近2万亿元,达19669.56亿元。2014年,该省GDP已达27048.46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16038亿元多出11000亿元。2011至2014年,湖南经济总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10。据预计,2015年全省GDP将近3万亿元,有望继续保持全国前10位。

  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在中高速区间运行。2011至2014年,湖南省GDP年均增长超过10%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2011年至2014年,分别增长12.8%、11.3%、10.1%、9.5%,2015年前3季度增长8.7%。“十二五”期间,预计湖南省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高于规划目标,也高于全国预计8%左右的年均增速。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0年,湖南人均GDP为23798元;2014年,该省人均GDP达40287.13元。城乡居民收入也分别比“十一五”末时增长1.6倍和1.79倍。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较“十一五”末减少410万人。

  经济实力的提升,吸引了世界资本对湖南的青睐。“十二五”期间,湖南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3家,总数达到137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 18.6%,实际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7.5%,对外实际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岳阳、衡阳、湘潭综合保税区,郴州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开放平台获批,内陆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结构变轻变优

  近两年,“天是否蓝、空气是不是清新”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湖南早已行动,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促进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五年来,湖南不仅经济结构发生喜人嬗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也守护了湖南人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根据统计数据,“十一五”末期,湖南主要规模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前5位的是混凝土、有色金属、水泥、钢材、原煤,而现在增幅榜前5位的是白银、水电、电子元件、大米、汽车。统计数据显示,6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十一五”末下降3.7个百分点。

  显而易见,湖南的三高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下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湖南的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了每年18%的增速增长。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湖南的经济结构变轻了、变优了。

  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也有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4.7∶46.0∶39.3,调整为2014年的11.6∶46.2∶42.2。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6.7%增长到2014年22.8%。

  这5年里,湖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但湖南人的饭碗始终掌握在湖南人手上,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了600亿斤以上,湖南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亦屡创新高。在工业生产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等新兴的增长动能加速孕育,增长可持续性更强。

  此外,湖南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汽车、旅游、住房、健康等消费比重大幅提升,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201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提出湖南经济发展要“三量齐升”,力促湖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湖南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下,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排污权交易等一大批改革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9.8%,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主要江河Ⅲ类及更优水质达到92.9%。

  产业节能降耗成效同样明显,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风生水起,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兴起,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前3季度,该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495.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增速低于同期规模工业11.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湖南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5%。

  从区域发展来看,省域四大板块均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势头强劲,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42%以上。大湘西地区扶贫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7大产值过15亿元的支柱产业,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湘南地区开放发展异军突起,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5.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加速显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临港经济、滨水产业发展迅速。

  该省的财政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见证了湖南GDP增长的“质感”。2014年湖南省公共财政收入从2011年的2460.66亿元上升至3629.7亿元。随着财政实力增强,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今年前3季度,该省涉及民生的支出完成2624.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31%。

  相较“十一五”末,湖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6倍和1.79倍,而且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本版图片均由湖南省外宣办提供

“三量齐升”激发湖南新动力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