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新的一年来到了——

“主动式海待”还有机会吗?

余 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1日   第 14 版)

  问题1:“主动式海待”是什么?它特指在毕业回国后,没有马上选择就业或者创业的海归。

  问题2:“待”多久?半年、甚至一年。

  问题3:为啥不去工作?觉得自己的积累不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觉得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积攒人脉。

  

  海归就业市场形势依然竞争激烈。

  时值年末,秋季招聘业已结束,一个新现象凸显出来——“主动式海待”。

  留学归来 继续等待

  2015年9月刚从英国回来的杜晴(化名),每天仍然坚持着在校的作息时间:早上7时起来跑步、看书,时不时地去附近的大学里听自己感兴趣的课。虽然学的是“管理专业”,但她的梦想却始终是进入“新闻传媒”。

  学成归国后,杜晴并未急着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我之前完全没有新闻学科基础,所以想先学习相关知识再去实习和工作。”所以,杜晴买了新闻基础理论书,除去旁听课程,晚上还在网上学习视频剪辑和修图技术。

  努力做了半年“主动式海待”后,她坦言压力很大。尽管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在找工作,而且家人偶尔还会报怨,她还是想坚持下去。“我希望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想就这样为了工作而找工作。”

  同为海归 意见迥异

  “演戏千万遍,不如真枪实弹地打一仗”。目前正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凤龙,不赞同“主动式海待”的选择。他认为这种海归主动待业在家的行为得不偿失,因为知识应该在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大部分人出国都是攻读学士以上学位,回来后的知识水平已经能够达到工作的基本需要。机会稍纵即逝,与其在家等待,不如去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才能。”

  也有海归认为,这种选择可以理解。周诗韵刚从英国归来,她的观点是:对于想要跨行业发展的海归来说,有一个“缓冲期”很重要。在求职过程中,她发现遇到的国内大学生都考取过五花八门的证书;海归一般很少人能做到。所以也应利用这段“缓冲期”补考一些证书来迎合国内企业的要求。另外,由于很多应届海归回来的时间比较晚,大企业的校招基本都接近尾声,海归为了进入较好的企业,不得不等待下一次的招聘。“第一份工作大家都想选一个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所以会待在家里等待时机。”

  海待越短 希望越长

  “主动式海待”似乎都没有现实而强烈的生存压力。社会舆论最多的疑惑,是嗅出了一点味道——“主动式海待”实际上在假借“积累”而成天无所事事,躲在父母的羽翼下。说白了就是拖延自立。

  无论年轻人是否认同,但“海归”这两个字,始终代表的远非个人,而是一种社会资源。

  对此,深圳云天励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宁以自己的经历提出建议:担心对国内环境不适应的海归,可以选择外企或海归前辈创办的企业就职,这样会加快融入;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成熟的产品和技能而又想创业的海归朋友,可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并不一定都要从零开始。

  海归的机遇,不会存在于温暖的蜗居里,而是在急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主动”越短,未来越有希望。

海归 期待中来到2016
创业资金链出现新模式
留创园孵化功能更有效
不要停下脚步(创事记)
“主动式海待”还有机会吗?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