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求学北大 扎根深圳

胡经之:深圳学术的先行者

林坤城 赵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30日   第 07 版)

  深圳大学教授、著名文艺学学者胡经之先生

  深圳海天出版社《胡经之文集》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出席《胡经之文集》首发式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日前,5卷本、300多万字的《胡经之文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煌煌五大卷、举凡百万言,这是深圳大学教授、著名文艺学学者胡经之先生学术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是其人生“立言”的至高境界。同时,“饮水知源,感恩北大”——《胡经之文集》座谈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暨《胡经之文集》首发式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相继举行。学界一致认为,该文集是胡经之先生一生谈论美、研究美、提炼美、总结美的学术结晶,是融汇中西美学传统、具有中国特质并自成系统的美学方法的学术体现,将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❶

  中国文艺美学的教父

  早在1978年,胡经之读到台湾学者王梦鸥的《文艺美学》,从中受到启发,引起这样的思考:能否将“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以区别于哲学美学或其它美学?

  1980年6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胡经之在会上作了《中国美学史的方法论问题》的发言,建议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并陈述了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构想。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朱光潜、伍蠡甫、蒋孔阳等美学家的热忱鼓励。

  随后,胡经之积极准备文艺美学讲稿,开设文艺美学课程。1980年秋,北京大学增设了文艺美学课程,北大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也第一次出现了“文艺美学”。胡经之成为主讲《文艺美学》的第一人。1988年,胡经之的《文艺美学》专著出版,成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之作,被北大、清华等众多高校采用。上世纪90年代,胡经之又率先招收了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至此,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基本完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这是中国学科建制中独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学者发出的独特的学术声音。

  上世纪80年代初,胡经之敏锐地感触到文艺之美,勇敢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其学术勇气、学术触觉、学术思想堪称典范。胡经之创立文艺美学,不仅有学科史意义,更有思想史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书瀛研究员称胡经之为“中国文艺美学的教父”。

  《胡经之文集》全面收录了胡经之有关文艺美学、中国古典文艺学、比较文艺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论文与随笔等,是研究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及当代文艺美学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北京大学金永兵教授认为:“胡经之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几乎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的一个写照。胡经之是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更是中国文艺理论的经历者和建设者。讨论《胡经之文集》,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反思和展望。”

  ❷

  深大人文学科的开创者

  胡经之是最早到深圳工作的全国著名学者之一,堪称深圳文化的拓荒者,见证了深圳文化、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2年,我19岁时从苏州来到北大求学。适逢全国院系调整,著名人文学者云集北大。”胡经之说,那时北大中文系有冯至、杨晦、曹靖华、季羡林、魏建功等,又调进了清华大学的吴组缃、王瑶、浦江清,燕京大学的林庚、吴小如等。

  受到北大人文精神的熏陶,胡经之的学术志趣逐渐转向文艺学和美学。本科毕业后,他跟随杨晦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又师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人研习美学,然后留校任教,蛰居燕园35年。

  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院士受命创办深圳大学,邀请汤一介、乐黛云、胡经之创办中文系。对此,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非常支持,希望他们到深圳开辟一个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1985年10月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就这样,胡经之从中国最古老的学府来到当时最年轻的大学,并把北大的人文传统和美学精神带到深圳。当初,深大中文系基本承袭了北大的传统,北大中文系开什么课,深大就请来教师再次开课。

  除了发扬北大人文传统,胡经之发扬敢闯、创新、探索、吸收的深圳精神,以顺应深圳国际化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1988年,胡经之把深大中文系扩建成国际文化系,增设了当时最需要的大众传播、对外汉语和旅游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这些新专业也成为了深圳大学人文学科新的成长点,并逐步发展建设成为学院。

  ❸

  深圳文化发展的引领者

  “我的学术道路也因时而进。”胡经之说,“我在北大主要是‘读万卷书’。到了深圳后,我才有机会走出国门,先后去了30多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行万里路’的梦想,也才有了‘国际视野、深圳情怀’。”来深后,胡经之面向现实,关注深圳当下,多方考察国外文化,学术研究从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并着力探索深圳文化发展道路。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提到,“胡经之在深大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他致力于深圳的文化建设,主张研究深圳本土问题,倡导成立了特区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为推动深圳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胡经之文集》收录了他参与深圳文化建设所写的大量评论和散文,读来令人备感熟悉和亲切。”

  “《胡经之文集》是北大文化学术精神在南国深圳结出的生动果实。”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说,胡经之可以说是成长、成名于北大,成就于深圳。《胡经之文集》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他长期参与深圳特区文化教育事业实践所形成的。该文集体现了他继承和发扬北大的优良传统,立足深圳实践,面向开放时代,追求真善美的学术历程。

  逾60年的教育、学术生涯,正是胡经之追求真善美、追寻灵魂之光的生动演绎。正如他所说,“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爱从美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从文艺、人文、自然中追求真善美。对此,我一生不变。我感恩自己不变,感恩北大,感恩深圳,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胡经之:深圳学术的先行者
关于学术问题的学术探究
深圳快讯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