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每一座大都市都会面临的“城市病”。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道路无法及时疏通。拥挤的交通不仅降低了城市运行的效率,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该怎样“治堵”?一味地限行和收费恐怕难有长远成效。
美国是全球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但纽约的私家车拥有率却不足25%,因为在纽约开车出行极不方便:大街小巷遍布各种限速、限行、禁止停车或限制停车的标志,警方还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临时性的限行措施。原本十几分钟的距离,选择开车往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相较于覆盖全市的高密度、全天候的公共交通网络,纽约市民当然更乐意选择后者。
另外,许多大都市为了限制车流量,还会在高峰时期征收拥堵费。在新加坡,除了自行车以外的所有车辆,都必须安装与车牌号唯一对应的读卡器,内插现金储值卡,当经过电子收费系统时,收费器自动扫描扣费,费用根据车型、日期、时段以及道路拥挤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伦敦也有类似征收拥堵费的政策,但由于在车辆识别与分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以及部分民众对规则的认识并不完善等原因,十年来,尽管拥堵费在逐年升高,其效果却在不断减弱,甚至有“越收越堵”的趋势。
在日本,虽然不征收交通拥堵费,但昂贵的停车费也不是人人负担得起的。东京市内的各大政府机关、公司等每月都会给员工报销通勤所花费的公共交通费用,但几乎没有一家会给员工准备内部车位。如果开车上班,就得支付路旁或大厦内每小时600—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32.2—80.6元)的停车费,高昂的停车费用让许多上班族望而却步。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限行政策都是建立在公共交通系统能够保障出行的基础之上,这也对其它城市出台限行措施提供了借鉴。而这些都只是外部的调节手段,最根本的还是大力推行绿色出行方式,优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提升民众的公共交通出行意识,这才是疏通道路、解决拥堵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