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微信“卖”麦田 公号聚“铁粉”

——青岛市首个“农业电商示范镇”见闻

杨 瑶 周 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24日   第 02 版)

  大丰收合作社通过微信营销,吸引游客线上下单,线下体验、购物休闲。

  日前,青岛市市民刘煜菲通过手机微信,认购了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分田。平日里,田地由合作社的农民帮忙打理,刘煜菲一家可以随时通过远程监控在互联网上查看田地状况。周末,他们可以到自家专属田地里享受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今年三夏期间,该合作社通过手机微信卖出了35亩麦田,300余户家庭见证了小麦的成长,并亲身参与了收割、脱粒、晾晒、磨面的过程。

  青岛市首个“农业电商示范镇”——即墨市移风店镇,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而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近距离接触。该镇于2015年7月率先在青岛市成立首家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统一运作全镇农业资源,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培训、物流仓储信息流、本地资源整合等十项服务。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培训学员400余人次,培育发展农村电商经营业户80余家,实现年交易额过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1200万元,培育出大欧鸟笼淘宝村、大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小蜗牛家庭农场等一大批成功典型。

  “如果不是‘触网’做了微商,我今年的葡萄根本卖不了这么好的价钱!”移风店镇小蜗牛家庭农场农场主王长财高兴地说。今年,该家庭农场生产的1万多斤原生态葡萄以每斤38元的价格在20天内销售一空。“这完全得益于‘互联网+ ’。”王长财说。

  去年,小蜗牛家庭农场曾计划以发展采摘的形式促进葡萄销售,然而好葡萄种出来了,由于知名度低,销售业绩不佳,下大力气栽培的优质葡萄只卖到15元一斤,后期只能以10元的价格贱卖给小商贩。

  今年,通过移风店镇组织的电商培训,王长财试着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帖子,很快就有了回应。5月第一批自然成熟的葡萄发给预订客户后,得到客户一致好评。此后,销售好得出奇,二十几天1万多斤葡萄销售一空。

  “通过O2O模式营销,我们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7月26日,大丰收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金欣善迎来了158位乡村游客人。

  大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青岛市示范合作社,拥有社员123户、大田基地1000亩、冬暖式大棚160个,被评为全国无公害生产基地。“移风农商群体建了一个微信群,并发动亲戚、朋友、游客入群,转消息,树口碑。我们又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现在,已经有数百铁杆粉丝了。”金欣善自豪地介绍,今年以来,大丰收已接待了近万名游客,并形成一批固定消费群体,他们通过微信群、QQ群不断向合作社订购各类农产品,到现在订购总量已超过1000吨,月营业额达300余万元。

  在大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摆放着一捆捆新鲜的蔬菜,每捆蔬菜除了经过细致挑拣、精心包装外,工作人员还在包装表面贴上一个二维码。拿起手机对着包装上的二维码标签一扫,手机里立刻出现产品产地、安全标准、种植过程、采收日期等整套“电子档案”。

  移风店镇在全镇多个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安装了二维码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录入到系统中,通过上传检测合格证明信息,打印出二维码标签,消费者通过手机、终端查询机扫描二维码,实现从农产品播种到田管、收获、仓储、运输、销售各环节的无缝监管。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整合大沽河沿岸休闲观光资源,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线下体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全力打造滨河游、田园采摘游和园林古迹游3条旅游线路,开发特色农家宴和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相结合,促进百姓致富增收。”该镇负责人介绍说。

微信“卖”麦田 公号聚“铁粉”
自贸优势成为青岛内生动力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