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为创新战略提供文化支撑

——第七届深圳学术年会侧记

李瑞琦 杨世国 程全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23日   第 07 版)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为获奖者颁奖

  周末的深圳图书馆一座难求

  第七届深圳学术年会现场

  《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

  “深圳学派”学术研讨会

  12月18日,深圳举办第七届学术年会。年会以“文化创新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旨,举办三类“1+10”共11项活动,包括一场主题学术研讨会、4场学科学术研讨会和6场高端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活动紧密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深圳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交流。年会还通报了深圳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有73项研究成果获奖。

  

  ❶

  补上学术文化发展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文化发展也日新月异,特色鲜明。特别是以“深圳十大观念”为代表的观念文化,以华为、中兴、腾讯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以雅图、华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逐渐兴起,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广泛影响。深圳在“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2015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排行榜”等多个文化竞争力排名中列名前茅。但深圳城市文化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与学术文化建设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

  年会发布的《2015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376篇核心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出版著作38部。特别是以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资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新兴城市文化流动和文化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出版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且后续研究成果《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一书也已进入出版程序。另外,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被评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单位,深圳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共获得26项省级以上的奖励,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学术活动异常活跃,举办了311场学术交流活动,一些高端论坛等在全国引发高度关注;社科普及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在发言中对当前深圳学术文化建设作了客观评价。他认为,深圳学术文化发展时间短暂,缺少历史积淀,但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深圳在改革开放研究、文化创新研究、城市文化形态研究、法治城市研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但深圳学术发展与深圳城市影响力极不匹配,人文学科研究机构及其规模与北上广差距较大,高等院校数量更是不及。深圳全市体制内专职研究人员共2400多人,仅相当于一个中山大学文科教授数量。学科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交叉学科发展不充分,有深度的重大理论成果不多,具有深圳特色的理论还很少,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特别是社科领域的杰出人物还很缺乏。深圳的学术文化发展,不要说与北京、上海比,就是与武汉、南京比差距都很大。

  吴忠在发言中透露,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目前正牵头研究制定“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要求对照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标准,补齐短板,建设与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城市,而且学术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就当前深圳文化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学术导向,深圳改革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社会科学所难以解释的,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二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作用,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高端智库试点工作,准备建设特色鲜明、引领高端的智库,深圳社科理论界应该利用这个机遇,以创新的理念和综合的思维,当好党政参谋;三是努力推动文化创新再上新台阶,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引进社科人才驻院、驻校、驻馆,采用项目聘任等多种形式汇聚一批高端人才,建立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交流机制,增强深圳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❷

  为国家创新战略提供八大支撑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在年会作了主题为“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撑”的主旨演讲。王京生先后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了《文化的魅力》、《文化是流动的》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王京生在演讲中梳理了文化能够为国家创新战略提供的八大支撑。

  一是提供核心价值支撑。他认为,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绝不是单一的科技驱动,科技驱动、文化驱动、制度驱动和市场驱动是创新的四大驱动力。只有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创新才能形成规模和可持续。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也为创新设置了人文边界,也就是哪些是可创新的,哪些是不可创新的,比如那些反人类、反生态的所谓创新行为,就应该坚决抵制。

  二是提供新的心理定势和新的传统。他认为,文化中也有相当多的落后与保守理念所造成的心理定势和习惯,这些曾使我们丧失了创新发展的良机,甚至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形成新的传统、活的文化,创造新的方法,把“期然”变“应然”,形成新的心理定势,才能解决我国创新体系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观念。他认为,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首要的是新观念的引领,这里首先生长观念,然后才生长高楼大厦,百业兴旺。而且深圳观念的例子,放在国家创新战略层面上同样是成立的。

  四是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创新自觉、创新自信、创新自强。他认为,文化流动理论曾经为深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贡献了理论根据和实现路径,促成深圳文化在国内竞争中一直居上游之势,成为文化立市的支撑。文化流动理论一样可以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使我国寻找到创新自觉、创新自信、创新自强。

  五是锻造国家所需的企业家精神。他认为,深圳的华为、中兴、华强、腾讯、华侨城、万科等影响海内外的企业群体的崛起,绝不仅仅依靠科技创新,企业家们的创新观念、人文情怀以及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六是培育国家创新创意阶层。他认为,在“文化+”模式驱动下,文化产业实现了跨界融合、跨越发展,有力催生了各行业创新创意阶层的崛起,而能留住这些创意群体的地方,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新,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七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实现空间和环境的支持。他认为,一方面,新的广泛的创新创意阶层是依靠文化孕育并提供广阔空间的,全体国民也迫切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更主动投入“双创”;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不仅是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还能够锤炼出更高的国民素质、改善中华文化的基因,使我们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的基因发扬光大。

  八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他认为,国家创新战略要取得成功,一方面,要在文化观念上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也要予以实质性的推动,尤其是“宽容失败”方面,它不仅体现于语言的慰问或投以同情的目光,还应对创新失败者给予实质性支持,这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❸

  用文化创新推动城市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创新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题,就深圳的学术文化、特别文化创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日益回归市场竞争,要素扩张型驱动力逐渐减弱,要素资本逐渐加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文化发展进入常态发展。他建议,在文化发展新时期,新一轮文化改革发展应以国际战略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十三五”时期,中国应该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将文化的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他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获得很多成就,但也存在重视政府的直接推动作用,忽视民营主体的支持,只关注硬件政策,只问是否走出国门,不问是否入脑入心,只关心内延性的增长等问题。所以,在我国全球发展战略中,文化仍是急需弥补的短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展开,我国文化影响力远远低于经济影响力,建立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成熟文化已经是当务之急。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则认为,文化创新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文化创新在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文化创新在深圳创新中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二是文化创新在深圳已经具有一定高度的储存。深圳文化创新不要忘记储存文化,不要忘记深圳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总结、加工、提炼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进步。他说,通过文化创新引领深圳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要重点关注三点,一是培育创新型城市发展理念;二是要明确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三是文化创新要符合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表示,深圳正在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圳更应该也更有条件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品牌软实力和生产力,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打造全国性甚至全球性文化平台。深圳在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接下来的文化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规律,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推动深圳文化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郭少棠教授认为,新的观念出现,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改变的话,创新便是虚的。他认为,深圳过去提出十大观念,现在还需要扩展。他指出,深圳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再从硬件去考虑,应该从思想来考虑。原来十大观念中提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这些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上海东华大学中国公共问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德君教授说,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创新型国家的人性温度和灵魂。没有文化的推动发展,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就会显得空泛。他认为,深圳应该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样本。第一,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创新前沿,是中国最具典型的改革开放符号,这个城市的基因就是创新。因此,创新是文化之母、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等,是深圳最显性的文化基因。第二,相比较于北上广,深圳文化的历史比较短,但往往可以成为有利的条件,它的经历本身就是文化创新过程。第三,深圳有良好的创新基础。深圳应该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的品格,内化为深圳城市精神,应该有创新大道、创新广场等城市符号,设立创新奖。他强调,文化创新是一项严肃的创造。当前,各种“创新”铺天盖地,城市的“大拆大建”,对文化内核造成深层次的破坏。实际上,文化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推进城市的文化创新要合乎文化的本性,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要善于培育文化,而不是简单打造文化。

为创新战略提供文化支撑
深圳快讯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