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天工开物造蜀锦

——蜀锦的花楼木织机和织造技艺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23日   第 05 版)

  蜀锦博物馆内,织工们用大花楼织机织蜀锦。
  何海洋摄

  蜀绣技师在创作作品。
  柴逸扉摄

  2012年,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地,4部竹木制提花机模型被挖掘出土。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与织机一起出土的,还有十多件彩绘织工木俑,这也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实景的模拟再现。此次发掘成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时隔三年,在今年的10月11日,修复完成的老官山提花织机模型空降杭州,首次向公众展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指出了这四台织机的意义。他表示,这是目前发现的全球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纺织史的空白。更有专家称,提花织机的发现正印证了成都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说法。

  蜀锦织造所依靠的工具,从一人席地而坐简单操作的腰机到两人合作操作的清代花楼机,织造工具及技艺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如今能够织造蜀锦的手工木织机已经不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蜀锦织绣博物馆,就保存着一台清代手工花楼木织机。

  蜀锦织造博物馆前身是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成都蜀锦厂。整个博物馆有两层,中间通体天井。在历史文化展区的一隅,有一幅现代仿制锦很是突出,锦面织有8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并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汉式典型的图案。博物馆讲解员何女士告诉记者,该作品是博物馆利用花楼木织机织造的仿制品,原物1995年发现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显示了蜀锦在汉代就具有出色的染色和丝织技艺,也证明了成都在古丝绸之路上作为发源地的地位。

  博物馆的师傅贺斌,是目前较为完整地掌握蜀锦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他表示,蜀锦织作之难,工序之多,属众多锦类之最。“在熟丝染色之后,才进入了蜀锦织造前最主要的环节,挑花结本。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说:‘凡花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挑花结本技艺在中国古代提花织物织造过程中被广泛运用,而蜀锦为最早。”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蜀锦挑花结本技艺极其考究,可谓是细节的艺术。只有细丝密线,才能缀连成篇。”贺斌师傅说,挑花的技艺恰是艺术与技术的对接,前期师傅要进行样稿设计,画图并标注经纬。通过意匠制作、挑花结本,他们在480根绷子上用花签和花勾把不同色彩的纬线结上去。这一过程不能出差错,因为每一个节点和纹路必须对应在线上。

  “结好花本之后,工匠要在花楼上过花,这是织机能织出图案的原因。目前博物馆保存有传统织造蜀锦的小花楼木织机,同时改进的大花楼织机也逐渐被使用。”

  “上机要如猴上树,下机犹如鹰抓兔,眼观竹钩,耳听仓响。”这是老师傅常常提起的口诀。蜀锦的织造不是凭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有提花工与挑花工的默契配合。提花工每次提起经线,挑花工顺势脚踩竹竿、投梭打纬,梭子投过后要按顺序放在一侧,顺序乱掉就会影响花纹。一厘米的蜀锦需要耗费136—140根纬线,两个熟练工人一天下来也只能织7—8厘米。

  贺斌师傅说:“蜀锦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学会的,现在一般年轻人学习蜀锦周期较短,如果要熟练掌握需要七八年才行,这主要就是一个定手性的过程。”

  定手性,既要手足并用,还要与他人心手相应;既要耐得下心,也要下得了功夫,如此才能织出好锦、守住技艺。

锦绣新生,“东方丝都”迎来最好时代
“花重锦官城”
天工开物造蜀锦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