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里耶秦简博物馆

让文物重获鲜活的生命

傅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19日   第 08 版)

  乘法口诀

  秦简

  秦简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酉水河。

  酉水河畔有一个古朴静美的所在,叫里耶。这个地名,世代生息于此的土家人告诉我们,意思是“开垦土地”。里耶地处湘、黔、鄂、渝四省市边区,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这里融合了楚地文化、巴蜀文化和民族文化,战国、秦、汉三朝三城的历史文化曾沉积在这里的地表之下。

  在里耶古城的旁边,有一座更加古老的城池,建于2200多年前。像罗马的庞贝,曾在地下沉睡千年。当一个新的千年过去,清除掉沉积下来的厚厚的淤泥,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统——夯土城墙、护城河、建筑遗址、排水设施等重见天日。在古城的内外,规则分布着多座古井。2002年,在其中一口井内出土了3.74万枚秦代简牍,揭秘了已然远去的秦帝国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

  简牍上的文字约20万多,是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的政府档案,从中可以看到秦帝国庞大而缜密的运作体系,即使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咸阳的湘西,日常行政,户籍登记,俸禄,邮驿,刑罚,都毫无二致。秦代的历史画卷,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都以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里耶秦简被专家称为复活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发现之一。它对历史考证与研究的意义,不亚于殷墟卜辞、敦煌文献。里耶与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地下军阵南北相望,成为研究秦朝历史与制度不可替代的考古重镇。

  精选出来的二百多枚里耶秦简,保留在中国唯一的专题秦简博物馆——里耶秦简博物馆之中。该馆建筑为秦汉风格,坐拥八面山、俯临酉水河,巍峨大气,又透着婉约细腻。一如湘西的山水,这气质是完全契合的。

  馆中有几件镇馆之宝,其中一件是九九乘法口诀表。这枚简就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一件是封泥,上面“洞庭司马”的字样也是秦始皇统治期间存在“洞庭郡”这个行政区划的一个证明。里耶是洞庭郡辖下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

  第三个是水文简“酉时,X月X日,水下三刻。”这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水文记录,同时也是十二生肖太阳历的记录。

  博物馆的彭成刚馆长说:“博物馆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死的变活。”秦简牍年代久远,晦涩难懂,合理准确地释义解读,确定它们在历史沿革中的定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将其死去的生命唤醒,注入现代活力的唯一路径。正如任何生命体的起死回生,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有生命力,二是借助于专业人士之手,秦简也不例外。

  今年,“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心里耶教学科研基地”正式揭牌,随即由彭成刚馆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一次学术活动“读里耶秦简”。

  韩树峰教授解读的户籍简,先户主,后配偶,先长男,后长女,而后小男,而后小女,和现在的户口本排序大同小异。孙闻博博士解读的“徒作”秦简给人的感觉是拉开了一幅电影宽银幕:有的刑徒在守卫城门,有的在编席,有的砍柴,有的饲养牲畜,有的捉鸟,有的建房……张忠炜副教授用生态历史学的观点,解读里耶秦简的“生死轮回”。我在读简现场,注意到里耶博物馆工作人员若有所得的眼神,突然感悟到:张忠炜的解读,与“博物馆就是把死的变活”的追求有相通之处。这些秦简被书写,被传播,被废弃或销毁。千年之后,它们重新被赋予生命,参与另外一种形式的循环,被发现,被研究,被利用,其价值重新回归并被时光放大。

  博物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用3D动画再现里耶昔日的繁华,再现竹简挖掘现场:废弃两千年的一号井满是淤泥和积水;在井口挥动手臂,积水和淤泥会渐渐消散,露出井底被掩埋的竹简。简牍文字也通过平面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游走、旋转、放大、消失。既然文物是有生命的,生命理应以最美好的形式呈现,那就权且将此看作是文物的活化吧。

  秦简中涉及廉政的内容比比皆是,涵盖了官员选拔、官德教育、管理考核、行政监察、践行廉政等内容。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就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展,让祖先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在读简现场,我还遇到了临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张涛先生,得知他是为了落实与里耶博物馆的合作而来。他们准备把这里所藏秦简精品“请回”秦陵博物院做“精品级的特展”。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迁陵县的“县政档案”,秦始皇帝可能没有看到;现在,它们却要远行入关,去向秦陵“超时空述职”了,这无疑是“文物复活”的经典案例。多么玄妙!

  在大自然的轮回中,文物真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它们有前世,也有今生,而且今生比前世更精彩。 

  (作者现为美国米德韦斯特大学教授)

记录壮乡历史变迁
让文物重获鲜活的生命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