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四组村民龙五姐,跟村里所有贫困户一道,走进千亩猕猴桃基地。作为这个基地的“股东”,他们看到苗儿蓬蓬勃勃,听说后年就能挂果,激动得唱起苗歌。这是湖南扶贫攻坚战的一个剪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扶贫攻坚战在敢为人先的湖南开始变得波澜壮阔,天翻地覆:
2014年1月17日,湖南全面启动贫困对象识别工作,组织10多万人对全省4.2万个村5700万名村民逐村逐户做情况调查;2014年,湖南减少贫困人口108万人,40个国家扶贫重点(片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1元,增幅达13.1%;2015年,湖南又将有110万人告别贫困,预计51个扶贫工作重点(片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3元,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一系列鲜活、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脱颖而出……
湖南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湖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全国第10位。但湖南省21万多平方公里、122个县(市区),人口7100多万,各地情况千差万别。2013年底,国家统计局测算湖南省仍有640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1.2%,居全国第三。
面对严峻的挑战,湖南省委、省政府谋定而行,化被动为主动,很快弹奏出气势磅礴的精准扶贫三部曲,史诗般的湖南脱贫攻坚战由此拉开序幕。
❶ 率先奏响“锁贫”三部曲
“识贫—校贫—锁贫”。2014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精准对象识别工作,并将精准识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
从2014年1月17日起,湖南全面启动贫困对象识别工作,历时一年,动员组织10多万人,对全省4.2万个村、5700万名村民进行了逐村逐户情况调查,搜集录入信息3亿多条,识别了8000个贫困村、704万贫困人口,初步建立健全了识贫信息网络并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同年3月,湖南出台《湖南省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及《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考核办法》,并建立了省市县乡村逐级培训机制。
2015年初,湖南用7个月发动全省扶贫系统和驻村工作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建档立卡数据库核实完善,驻村逐户复查。把不符合条件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剔除出列;对已经脱贫的108万人进行标识;对应进未进的、因灾因病等原因致贫的,按“应进则进,应扶尽扶”的原则一户不落地纳入。同时,对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对策等不同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系统梳理、登记在册,形成了“五个一批”数据库。
2015年8月,湖南省委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60多万名党员干部开展“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通过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进行再次核准,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帮助指导完善扶贫措施,开展“全覆盖”的结对帮扶和“到村到户帮扶行动计划”。
经过这“三部曲”,湖南有效促进了扶贫对象、帮扶责任、帮扶措施“三精准”。在今年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座谈会上,湖南就此做了经验介绍。
❷ 精彩打出“1+10+17”组合拳
两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这个中心任务,迎难而上,深耕细作。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靠前指挥,分别先后10余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多次主持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了大规模、高密度、多层次的集中调研,形成了一批专题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湖南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精彩打出了精准扶贫“1+10+17”政策“组合拳”。
目标指南层面,湖南省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
保障措施层面,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省委、省政府“两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贫困县约束机制》、《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关于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意见》、《关于保障和服务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及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管理机制、精准扶贫工作督察机制和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
行业配套政策方面,湖南省省直部门正在抓紧推进17个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出台,包括安全饮水、农村道路、农网改造、信息网络、文化建设、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医疗保障、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万企帮万村、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生态保护等17项,项项措施真金白银、分量十足。
这套“1(行动指南)+10(保障措施)+17(具体实施方案)”政策“组合拳”,共同构成了湖南新阶段推进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设计、制度安排和切实管用的支撑体系。
❸ 众心铸就“大扶贫”新格局
众人拾柴火焰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像一把火,在湖南越烧越旺。为了确保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湖南积极整合汇聚各方社会资源和帮扶力量,铸就“大扶贫”格局。
2015年,湖南动员除医师、教师和警察外的社会公职人员,参与针对贫困对象“进村入户”帮扶行动;广泛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全年组织开展万例贫困信息对接、万名贫困学生助学就业、万企扶贫等系列扶贫活动,全面启动“万企联村、村企共建”二期工程,带动全省共计6700余家企业通过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等形式与9800多个行政村开展合作对接,投入资金达到120亿元,受益贫困人口200多万;组织省内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贫困县,2015年已安排扶贫项目52个,投入15亿元以上;全面启动新一轮军队扶贫,已有20个师以上单位对口帮扶20个贫困村、1万多户贫困户。
目前,湖南已经实现了51个贫困县的省级领导联县全覆盖;实现了8000支驻村工作队,2.5万多人,对8000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60多万党员干部按照“一帮一”、“一帮N”模式,与193.5万贫困户结成对子,实现了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❹ 千锤百炼“湖南模式”好样板
随着湖南“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一系列鲜活的、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桃李压枝。
“四跟四走”模式。“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的 “穷人”,是指经过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人”,是指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四跟四走”亮点在于,创新产业帮扶方式,实行“两改三帮扶”。即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政策,规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70%以上用于扶持贫困对象发展特色产业;改“给钱给物、打卡到户”方式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三种方式。
“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找不到门路的问题,有效找到了运用扶贫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了贫困对象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深受广大扶贫对象欢迎,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模式。金融是产业扶贫的血脉。不破解“贷款贵、贷款难”难题,产业扶贫便会大打折扣。近年来,湖南先后在麻阳苗族自治县探索村级扶贫贷款担保模式,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推行扶贫农业企业担保模式,在沅陵县推进全国农村金融试点……在此基础上,湖南推出了“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的扶贫小额信贷,“一授”即开展贫困农户评级授信,“二免”即免担保免抵押,“三优惠”即贷款期限、利率和贴息优惠,“一防控”即实行风险防控。
经测算,湖南省财政性资金只需投入3亿元左右的风险化解基金,每年再安排3亿元左右的贴息奖补资金,就可撬动60亿元的银行贷款资金,并始终掌握在贫困农户手中循环滚动使用。据统计,去年湖南启动试点的23个县已为3万多贫困农户发放贷款5亿多元。目前,该模式已在湖南省97个县铺开,预计今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0亿元以上,明年可达50亿元以上。湖南探索形成的“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称为中国金融扶贫的“湖南样本”。
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对无劳动能力、无发展门路的扶贫对象,湖南开辟出这种模式。目前,湖南省17个县已经开展试点,总投入3.82亿元。对25万户贫困农户的危房改造,湖南探索出精准配置帮扶资源模式。2014年,湖南省近2万户贫困农户搬进了新房,2015年,湖南5万户贫困农户也将圆上安居梦。
教育扶贫模式。对扶贫对象家中的近90万贫困学子,湖南逐步形成“教育扶贫”模式。除国家“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普惠政策外,加大特惠扶持力度,力求帮扶每个贫困学生读得起书,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扶贫、教育等部门每年拿出1亿多元资金设立助学专项补助基金,资助贫困学生90万余人,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亿元,帮助7万余名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并稳定实现就业,对贫困村的19645名外出务工人员和4239名创业带头人进行了培训,组织实用技术培训6.7万人……
本版图片均为湖南省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