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这里的风景更迷人

——赣州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曾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14日   第 05 版)

  崇义君子谷

  宁都翠微峰

  从崇义君子谷到上犹陡水湖,从赣州通天岩到宁都翠微峰,行走赣南,处处有美景,满眼皆绿色。

  近年来,江西赣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实现绿色崛起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张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正是对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褒奖。

  

  筑牢绿色崛起根基

  先挖一个40厘米长、40厘米宽、两锹深的树坑,然后把碗大的树苗小心翼翼地植入坑中,扶正、填土、踩实,再将小土坝修成圈用来存水,一棵松树这样栽成。在宁都县石上镇石上村砍柴岗小组宁临公路旁的造林绿化现场,专业造林队的工作人员动作老练、流程专业。

  近年来,宁都县积极探索造林绿化新模式,通过实施专业队招投标制或承包等方式造林,把造林质量责任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施工者利益挂钩,既保证了造林成活率,又有效降低了成本,该县因此连续5次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

  在赣南,开展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每当春到赣南,赣州各地干部群众便会自发上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这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每年的“必修课”。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赣州完成造林面积32.06万公顷,全市公民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2150.54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2886万株。

  走进安远县欣山镇东门村虎形山百亩花卉苗木示范基地,2.2万株香樟、广玉兰、乐昌、含笑等绿化苗木长势良好,经济前景可观。这里原是一片果业基地,为保护东江源头的青山绿水,该县在基地实施退果还林,改种油茶、珠防林、苗木花卉等产业林。三百山镇梅屋村果农梅世清告诉笔者:“退果还林后,种植杉木林,既保护了环境,收成也不减,大家很支持。”

  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赣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有林地面积45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丰富的森林资源,离不开保护和管护。

  11月10日天刚亮,赣县南塘镇的茶合山护林员王守亮便早早起了床。吃完早饭后,他准备了一点上山的干粮,穿上解放鞋,收拾妥工具,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王守亮和同事三人一组,要负责4000多亩林区的管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巡山检查和防火宣传。王守亮在茶合山当护林员已有14个年头了,在他和队员的共同守护下,茶合山林区里没有发生一起火情。动植物的种类逐年增多,环境逐年改善,护林员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

  为加强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赣州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央财政赣江源、赣南二期国家森林防火项目及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并组建了由923名队员组成的20支专业森林消防队。“十二五”期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目标全面达标。

  不仅如此,赣州还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在江西省率先实施暂停采伐天然阔叶树商品材、实行以林龄排序的审批采伐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天然阔叶林资源,加强了林木采伐管理。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培育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等,赣州森林质量有所提高,生态功能更加完善。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只见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四面环山,犹如一幅山水画。

  “我们村前几年还冷冷清清,县里依托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村子创建成省级生态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吸引了不少游客。作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我们村民也跟着发家致富。”大畲村农家乐老板尹盛华说。

  今年国庆期间,一批来自香港的游客畅游在安远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东江源头,感受鸟语花香。“这里山青、水绿、天蓝,是游客的天堂。”游客李炳华开心地告诉笔者。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赣州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之源。近年来,赣州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森林风景资源,打造以回归自然、疗养保健、森林文化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形成了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等一批森林旅游精品线路。今年前三季度,该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898.53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138.8亿元,分别占全市旅游人数的54.2%、总收入的49.7%。优良的生态资源正源源不断地回馈守护它的赣南人民。

  “十二五”期间,崇义齐云山和赣江源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都凌云山和宁都大龙山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建了23处县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市已建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00个。

赣南资讯
这里的风景更迷人
图片报道
风电项目开工
赣瑞龙铁路月底将通车
逾四万贫困劳动力就业
责编:彭训文 邮箱:wanfenglin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