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告慰逝者 永励后生

——写于第二个国家公祭日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14日   第 01 版)

  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南京各界人士悼念死难者。
  贺友保摄

  外国友人为死难者捧烛守灵。
  孙参摄

  安徽大学生举行祭奠活动。
  万善朝摄

  12月13日上午,南京,寒风中下起了零星小雨。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的特殊日子里,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们用胜利告慰逝者,永励后生,民族伤痛决不能重演。

  八年申遗成功 走进世界记忆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表明南京大屠杀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成为全球共同的世界遗产,世界范围内对这段历史认知取得共识。

  申遗之路,走了漫漫8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现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朱成山称其为“水到渠成”。

  2008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主席卡门·帕拉迪女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受到震撼,提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理应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加以保护”。2009年1月,朱成山研究员与9位人大代表联名向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第0255号议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2012年7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文,成立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2014年3月30日,中国记忆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提交了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朱成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规范程序,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记忆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它不只是南京一城一地的悲,也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痛,而应永留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让人们去唤醒良知与人性,彻底远离战争,世代捍卫和平。

  收集历史记忆 汇聚和平能量

  一双双从尖刀间伸出的手以一种极为绝望的姿态挥舞着,屠刀之下,他们或恐惧,或悲痛,或麻木,跪着,匍匐着,做出无声的呼号……这是法国著名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笔下所描绘的1937年12月的南京。12月10日下午,帕赫将自己创作的这幅南京大屠杀专题油画《暴行》,亲自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年里,坚持致力于维护史实的日本友好人士依然脚步不辍。日本铭心会南京友好访华团团长松冈环女士,20多年来一直为传播历史真相奔走,今年正在制作第三部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纪录片《太平门消失的1300人》。“我们会继续收集影像、照片、书籍,让日本民众了解历史真相,抚慰幸存者和死难者遗属心中创伤,告慰南京,也将历史真相告知日本及整个世界。”松冈环女士一直用行动坚定地书写着做人的准则:“诚实、良知”。

  “创作,是对亡灵的真诚祭奠”。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玉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精心创作了长8米、宽3.3米的巨幅油画《南京审判》。这打动了陈捷,她和同伴拿起摄像机,跟拍张教授3个月,最后凝结成了一部只有10分钟的纪录片。加拿大安省二战史实维护会副会长王海澄先生给南京媒体组织的国家公祭原创微视频大赛组委会发来了两部视频,他说:“这原创微视频大赛非常及时、必要,我们旅居海外的同胞尽管身在异乡,但无时不想尽同胞维护史实、维护和平之力。”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告慰逝者 永励后生
《居住证暂行条例》明年施行
海军舰艇编队赴南海训练
《巴黎协定》: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新起点(望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