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慰安所”旧址开馆 “性奴隶”铁证如山

“无言之泪”走出岁月封尘(事件新闻)

郑晋鸣 金 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12日   第 05 版)

  图为陈列馆前由三位“慰安妇”组成的整体雕塑

  图为“流不尽的泪”雕塑

  12月1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这个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用一份份浸满血与泪的铁证,向世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讲述“慰安妇”不堪回首的屈辱经历。在参观者凝重的目光中,南京利济巷的封尘岁月逐渐清晰。

  

  “流不尽的眼泪”

  从墙体里挣脱出半个身子的老人,表情异常痛苦,满脸是泪。参观者纷纷拿起一旁的手帕,为老人拭去泪水。然而不久后,泪水又汩汩流出——在陈列馆“流不尽的泪”老人雕塑面前,人们驻足、凝望、沉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泪”是整个陈列馆的灵魂。该馆以“泪”为主线,设计了“泪洒一面墙”“泪湿一片地”“泪滴一条路”“无言的泪”“流不尽的泪”五大部分,以此刻画受害者在以泪洗面中度过的一生。

  “陈列馆由8幢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经盛鸿教授说,陈列馆分为A区、B区、C区三个板块,共展出1600多件文物、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A区是陈列馆的基本陈列,以“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为主题,揭露了日本“慰安妇”制度建立、破灭的过程。B区是陈列馆的旧址陈列,重点介绍了日军在南京陆续建立40多处慰安所。C区由4个专题陈列组成,记录了来自中国、朝鲜半岛等地的受害者对日军的控诉。

  命途多舛的旧址

  从“拆”字上墙到变成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修旧如旧、对外开放,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建造,是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将“普庆新村”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和“故乡楼慰安所”。这个饱经战火摧残的历史遗址,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几近湮灭:2004年6月,面临拆迁;2008年2月,因烟花爆竹引发大火,破损严重;2013年11月,沦为垃圾中转站。2014年6月,经各方努力,旧址成功申请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修缮工程开启,半年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先后有十多家单位参与了修缮保护、陈列布展等工作。”张建军说,他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还原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原貌,为研究“慰安妇”历史保存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

  揭露罪行的利器

  今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称,中国2014年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但《“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未能入选。经盛鸿认为这次申报失败,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破坏和阻挠,另一方面则是对该段历史的宣传力度不够。

  经盛鸿说,利济巷不仅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全国甚至全亚洲唯一一处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慰安所。开放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可以最大力度向世人揭露、宣传“慰安妇”史实和日军侵华过程中的反人类罪行。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说:“中国是二战中受日军伤害最深,女性受害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日本右翼势力却一再否认与抹杀自己的罪行。通过公开‘慰安妇’史实,可以警醒世人,防止此类暴行再次发生。”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是日军当年实行‘慰安妇’制度的铁证,将其设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就是要告诉国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宁说。

  (据《光明日报》) 

“无言之泪”走出岁月封尘(事件新闻)
“驾照式”管理医生用药靠谱吗?(时事点评)
四川眉山:东坡川剧进校园(焦点瞬间)
“智能”房屋落户大草原
北京发布六例典型涉毒案件(新闻点击)
责编:邱海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