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地不分南北,唯好书是瞻”

深圳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十年不辍

马忠煌 赵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09日   第 07 版)

  嘉宾、评委和获奖代表合影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现场

  11月29日下午,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戏——“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深圳南山会堂揭晓。《午夜之子》《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耶路撒冷三千年》《群山之巅》《零年:1945》《毛泽东传》《悲伤与理智》《鸦片战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入选2015年度十大好书榜。

  整整10年,每年耗时1个月,20多位评委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初选100本,复选50本,再到30本,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年度十大好书”——这就是深圳读书月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

  

  ❶

  一次意义非凡的圆桌会议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源自一次圆桌会议。2006年第七届读书月期间,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主编胡洪侠的主导下,组织策划了“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来自国内30余家综合类报纸及读书类报纸的编辑们济济一堂,众多知名文化学者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

  当时,社会阅读风气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阅读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快餐化和功利化,中国图书市场似乎陷入了“好书寥寥”和“好书无人问津”的困境。好书问世后,不久便从书架上消失,退回出版社重新变为库存。与会嘉宾认为:传统媒体的阅读量正在下降,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转变,帮助读者在茫茫书海中寻找自己“心仪的书”,无疑是报纸读书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评选“2006年度十大好书”的灵感闪现,这一活动应运而生。《我的名字叫红》《八十年代访谈录》《世界是平的》等10本书成为“2006年十大推荐书目”。

  作为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的观察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这份榜单背后是一个特别的视角,这源于那些对图书有着广泛涉猎和深刻了解的读书版编辑与文化专家,不随波逐流,不曲高和寡,基本反映了当今大众的阅读品味,预示了图书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年度十大好书”的元老评委、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则表示:这次评选发生在长期被视为“文化沙漠”的深圳,而不是北京或上海,很有意义。

  此后,整整10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都是“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戏。“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蜕变,见证并记录了中国10年来阅读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

  ❷

  一个生命力强大的文化品牌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的生命力,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多元的立场。“年度十大好书”的选书秉持了“地不分南北,唯好书是瞻”的原则,选书视野并不限于深圳。其候选书单综合了晶报《深港书评》书榜、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月度好书榜、深圳书城选书,万圣、季风、学而优书店月榜单,全国各大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自荐书目以及评委增补书单,确保“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

  与一些商业味很浓的“书榜”不同,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聚焦于人文社科类图书,坚持高标准,表彰那些关切社会现实、观照人类生存境况的书籍,有现实关怀、人文情怀,对当下日益浮躁的快餐文化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的生命力,源于其跨领域、跨专业的评委构成。他们既有来自全国知名读书媒体的评委,也有来自书店的评委,还有知名的大学教授、学者和书评人。多领域、多专业背景的评审团构成,尽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偏颇和盲点。而香港、台湾书评人及文化学者的加入,也拓宽了“年度十大好书”的眼界,如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台湾作家杨照、香港文化学者马家辉、台湾文化评论家南方朔、香港作家梁文道等人纷纷跻身评委阵营。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的生命力,更源于其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评选机制。“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国内首开先河,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流程和规则。在2011年之前,组委会成员既是组织方又是评委;2011年,组委会成员全部退出评委会,专设评选活动组委会。2008年,新媒体的介入使评选面得到空前的扩展,评选活动共收到1500余封推荐邮件,网络及手机短信有效投票接近8万人次;2011年,评选全程引入微博;2014年,评选引入微信推广;2015年,微信公众号“深港书评”(jbsgsp)作为唯一官方新媒体发布源,发布的“100本初选书目”,阅读量超过10万,在朋友圈转发火爆。评委也利用微信交换意见、讨论书目,评选过程更加透明公开。

  ❸

  一组吸引万千读者的网络热词

  自“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以来,每年的“年度十大好书”都会成为网上的热门搜索。“十大好书”也成了网络搜索的热词,成为读者购书的导向和阅读的导览。

  “年度十大好书”资深评委、深圳青年学者魏甫华说,“十大好书”的选书标准非常强调人文价值,强调读书不只是一桩具趣味性的事情。“这体现了评委选书背后的价值意识,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人文立场,跟深圳读书月本身有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即张扬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今年的“十大好书”虽然文本形式多样、体裁跨度颇广,但它们的一个共同交集是,指向了或厚重或尖锐或苍凉的历史,并通过这一方式指向了我们的现实与内心。如《我的凉山兄弟》呈现了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接受与挑战;《秩序的沦陷》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耶路撒冷三千年》让你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来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一个人通过深度阅读所建立的精神高度,也往往是一个城市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文汇报》编辑、记者朱自奋说,“十大好书”从新声初试到成为在全国读书界、出版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殊为不易,我深为主办方的努力付出、坚守以及优秀品味而敬佩。“在此唯有致敬深圳这一批真心热爱文化、推动全民阅读的爱书人、文化人,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推动这个社会的前进。”

深圳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十年不辍
深圳快讯
带领深圳交响乐“出海”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