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创科局刚成立 科研界再“添丁”

香港呼唤“科学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陈 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07日   第 03 版)

  香港科学园二期地标——以光纤之父高琨名字命名的高琨会议中心

  香港科学院12月5日正式成立,并成功举行首次峰会。加之前不久刚刚成立了香港创新及科技局,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形容今年是“香港的科学、创新和科技之年”。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的香港,尽管这两个机构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毕竟预示着香港“科学的春天”将到来。

  27名创院院士见证揭牌

  属民间主导非牟利机构

  香港科学院成立典礼在礼宾府举行,数百名来自中国内地、台湾、美国及欧洲科学院的代表和嘉宾齐聚。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梁振英等主持揭牌仪式。梁振英致辞表示,香港为科学事业的进程树立了新里程碑,经过近10年的筹备,港科院终于正式成立。他说,香港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官产学研”的力量,整合创新科技生态链。未来,港科院将就涉及民生、经济的科技问题,向特区政府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港科院属于“民间主导”的非牟利机构,由香港大学前校长徐立之担任院长,创院院士共27名,其中包括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和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马里·莱恩,以及多名来自医学、数学、工程及化学界的权威学者,例如简悦威、王永雄、邓青云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等6名大学现任及前任校长也都榜上有名。

  典礼结束后,梁振英在网络日志发表文章向全港的科研人员致敬,并寄语全港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港科院的工作,资助和推动相关科学事业向前发展。他强调,香港不乏年轻的科研人才,要持续发展和扩大科研力量,必先提高全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因此,港科院的创院院士将到香港的中小学现身说法,激励青少年,并推动科普教育;港科院也将积极物色天使投资者,支援年轻科学家将科研成果发展成产品。

  港科院每2年选5名新院士

  所有院士都是“义工”

  12月6日上午,港科院打响“头炮”,其主办的第一届科技及创新峰会在香港科学园举行。创院院长徐立之在峰会上表示,港科院每两年会遴选出5名新院士,审核机制严谨,标准则是在科学上有所成就,且对香港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不一定是香港人。

  此次峰会邀请了多名国际著名科学家与香港各行业人士,讨论“科学与社会”及“科研成果应用”两项议题。徐立之说,举行峰会,并非只说不做,希望将科学研究与香港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科学家也可借此机会学习如何介绍自己的工作。

  今年7月,香港创新科技署向港科院拨款324万港元作为运作经费,预计可应付两年的行政及两次峰会费用。徐立之介绍说,港科院不是研究所,因此暂时没有实际的研究项目;所有院士都是“义工”,其研究工作仍将在各大院校进行,而他们在港科院的主要工作,则是推动科普、提出对香港发展有益的项目,为科研界发声。

  创科局冲破阻力破茧而出

  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除了港科院,香港创新及科技局也于11月20日宣告成立。另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首个海外研究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将在香港设立创新中心。

  从备受冷遇到“新颜初显”,香港科研界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其中,创新及科技局从提出动议到落实成立,经历了困难重重的3年。长期以来,遭受立法会一些议员的多次“拉布”及反对派的否决,创科局成立议案屡屡“流产”。

  2015年11月6日,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终于通过2项成立创科局的拨款申请。14天后,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负责制定创新及科技政策。

  “新科”局长杨伟雄难掩激动之情,在创科局启动日当天就列出9大工作重点,包括利用“再工业化”创新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将香港建设成为连通的Wi-Fi城市、推动更开放的大数据应用、壮大创科人才库、推行“智慧城市”等措施。

  他对香港未来的创新及科技之路表示乐观,并在报章中写道,香港是国际贸易及金融中心,拥有优良的法律制度、独立的司法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他有信心能以符合整体香港的长远利益及具有香港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

  有本地学者认为,香港其实已比临近的竞争对手落后很多,奋起直追也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跑到跟对手一般的科技发展水平。创科局要带领香港冲出重围,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绝对是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创新及科技发展已不再是原地踏步,香港的科研未来将更加值得期待。

  (本报香港12月6日电) 

香港呼唤“科学的春天”
谁在叶公好龙伤害台湾?(看台絮语)
香港举办国际游艇展
台湾优秀人才为啥不愿读博士?
澳门举行拉丁幻彩大巡游
澳门国际马拉松开跑
责编:任成琦 汪灵犀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