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海外侨胞是天然桥梁和战略资源。”
这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11月24日在首届中医药国际化论坛上又一次掷地有声地表示。
与会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使中医药国际化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外的华侨华人也在汗水与泪水交织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中医“落地”,演绎一个个生动而充满力量的故事。
十年“跨越”五个世纪
“1998年的瑞典,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16世纪的李时珍阶段,”瑞典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瑞典中华中医学会会长宗金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一间16平方米的小诊所到2007年成立瑞典中国医药集团,我们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跨越了近5个世纪的距离。”
宗金波说,由于一开始人们对中医没有认识,他们每接待一位病人,都几乎要花一个小时来进行解释。为了让瑞典民众更了解中医,他们到会议中心向外国人进行讲解、到华人多的地区进行宣传,并在健康中心举办讲座,甚至开起了“中医学习班”,教感兴趣的瑞典人中医。就这样逐渐闯出了一条“血路”,把中医诊所从瑞典南部的小镇开到了首都斯德哥尔摩。
这也是所有最初到海外行医的华人中医医生共同的经历。在一开始不被理解、受到质疑的时候,中医医生们顶住压力、咬牙坚持,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用耐心与恒心克服一个个困难,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帮助中医逐渐打开了国外市场。
机遇挑战共同面对
中医“走出去”,对海外从事中医事业的华侨华人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何亚非在论坛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现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中医医疗机构接近10万家,中国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83个。
然而,对海外中医从业者而言,中医药继续推广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药需要煎制,过程麻烦味道也苦,‘老外’们往往不愿尝试。”法国华侨华人会第一副主席任俐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医药研究者而言,若能在保留药效的同时做出简单易入口的药丸,对中医药的推广会是一大裨益。
此外,由于私人中医院不纳入国家公费医疗系统,病人要自行负担昂贵的医药费,这也对海外中医的医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疗效,人们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宗金波说:“这就需要中医从业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医术,准确找到病因,开出药方,药到病除。”
天然助力肩负责任
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6000万左右,中医药从业人员达30万人。中医一行既是海外侨胞的谋生手段,也是为侨胞和当地人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责任不仅在中医界人士,海外华侨华人更是不可缺少的天然“助力器”。
据了解,近来许多外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医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在身体不舒服时也会首先选择中药进行调理。走过漫长的艰难征程,华侨华人将中医带给世界总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受到世界瞩目之际,华侨华人助力中医海外落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层。
“把中医在国外推向高潮,需要国内外共同的努力。”宗金波说。
“推广中医,也属于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医里的许多理念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对宇宙与哲学的理解。推广中医药传统文化,将中医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是海外华侨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俐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