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母语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

——访余光中文学馆

刘姝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27日   第 03 版)

  在福建泉州永春县,一座白墙黛瓦的小楼依山而建,由低至高,逐层上升,馆外潺潺桃溪穿山而过,青山绿水间,小楼与周边山体完美融合。这里便是开馆不久的余光中文学馆。

  文学馆是一座二层小楼,馆前由著名书法家杜忠浩手书“余光中文学馆”六个篆体大字,方正而遒劲。文学馆展厅位于馆内最顶部,共分《乡愁四韵》《四度空间》《龙吟四海》三个篇章十二小节,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等。

  自1992年至今的23年间,余光中已往返大陆60余次,此次他也专程为文学馆而来。

  “桃溪蜿蜒的两岸,是我难忘的故乡。”近日再次回到家乡,年届88岁的余光中情不自禁思念起他的父亲。他说,父亲就生在永春桃城镇洋上村,跟父亲聊天时,他讲得最多的是永春五里街、惠安洛阳桥,现在仍难以忘怀。

  余光中祖籍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他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一曲《乡愁》化身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并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

  “在家乡修建文学馆,也是跟我父亲有关系,我想他如果今日在这里,一定很高兴。”余光中说。

  在余光中的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在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但文学的起源却来自父亲。“在我12岁时,父亲给我讲《古文观止》等古典书籍,这是对我教育的破土、启蒙的力量。”

  谈到为何能保持这么旺盛的文学创作动力,余光中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文的孺慕,它是母语,这是自己对文化母亲的向往和反哺,“这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

自贸试验的“平潭路子”
八闽资讯
“母语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
福州步入“后青运时代”
两岸少儿“玩”美术
责编:汪灵犀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