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成都崇州:农业共营制让土地“动起来”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的田园花海
  刘朝伟摄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农民既是股东,能通过股东大会决定田里种什么、种多少,也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员工,以小时为单位领取工资;而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则是合作社的大管家,管理着田间的大小事,通过利益联结,他们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种“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经营体系就出现在成都的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这里的农业共营制让土地“动起来”,更好地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也大大增加了收益。

  任建忠是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池塘养殖专业户。“如果说作为股东的农民可以决定种什么,那我这个职业经理人就是来决定怎么种。”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直截了当。他表示,以今年为例,生产计划书里安排了890多亩的水稻机插秧,当计划确定后,不论是选种、育秧、机耕还是插秧、除虫、收割,这些环节都由他们几个职业经理人来安排。

  “过去,每家每户都是单独安排农业生产,因而碎片化的特点显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土地流转’模式由于租方容易出现毁约问题也效果不佳。而现在,农民可以按土地面积折算股权,既能实现土地的统一经营,又可以让农民享受到主人翁地位。”

  任建忠告诉记者,作为股东的农民即便什么都不用做,一年每亩地就能有600多元的分红。假如像以前一样由农民自己来种,就算是老农“精耕细作”,每亩地的利润也超不过400元。当然,如果他们愿意参与到耕种的任何一个环节,例如插秧、收割等,这些农民都可以领到时薪,一年下来也能有1.3万左右,两种收入相加远超“各自为政”的种植模式。

  规模化的土地经营使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在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仓库,记者看到了插秧机、收割机、农药喷洒机等机械化设备。据介绍,农药喷洒机的喷管完全展开能有16米宽,因而一天就能喷洒300-400亩地;而育秧机可以将床土、种子、覆土按层叠加,整体打包安置在土地里,操作效率大大提升。

  提升了作业效率,合作社便更有能力来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收益的提升。比如青桥村开设了烘储中心,为其他村产出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等作物进行烘干作业,从而收取作业费;开设了草莓基地、葡萄基地、油菜地里的休闲中心,发展起了第三产业的乡村游。另外,他们还实行了“鱼稻共生”的模式,让鱼在稻田捕食害虫、提供有机肥。这种做法既能保证稻米的绿色环保,又能通过养鱼提升附加值。

  “这种模式的推行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允许我们进行大胆尝试,还为我们提供技术、资金的支持。比如我们职业经理人经常会参与农业局安排的培训,获得各种技术援助;而以‘职业经理人证书’为担保我们能向银行贷款50万元,一半的利息由政府补贴。”任建忠还提到,修建田间作业道,将过去每家每户的“小田”打通障碍物形成“大田”,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也都来自于政府的扶持。

“天府之国”:打造国际都市现代农业
成都崇州:农业共营制让土地“动起来”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