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吸引了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参与,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就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未来技术路线及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探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大会的重要议题。与会专家认为,机器人有助于提升工业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我国制造业正寻求转型与升级,在转向“中国智造”过程中,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王天然认为,我国对机器人需求将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企业选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长远看还能够节约成本。
通常,国际上用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来衡量机器人普及水平。目前,我国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德国为273台,日本、韩国则超过了300台。专家表示,这说明我国机器换人还有很大的潜力,制造智能化还有很大空间。
我国正制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机器人领域的路线图: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
机器换人潮袭来,会不会冲击就业?专家表示,未来机器人将可与人共处,并不会完全替代人工。
服务机器人将成未来热点
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而服务机器人直至90年代才开始出现。当前,全球机器人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占市场总额的80%。但与会专家认为,从未来的趋势看,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新的热点。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巴隆切里表示,未来3年,服务机器人将快速增长,全球将有1500多万台不同类型的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中,养老型机器人需求增加显著,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提供助老服务的机器人受到市场关注。此外,以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早教机器人为代表的家用服务型机器人也正在兴起。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说,与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型机器人需要有较强的“大脑”。通过深度学习,机器人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采取不同的应变措施,这要求机器人传感器具有认知、感知的能力。
“我国服务型机器人技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在这一领域有更多的机遇,有望‘弯道超车’。”曲道奎说。他认为,未来10年是智能化的战略窗口期,也是我国加速追赶的时机。
机器人产业亟待革新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在未来竞争中具有战略价值,但目前,我国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约30%,且主要处于行业的低端,自主知名品牌缺乏,在控制器、高精密减速器、驱动器等关键部件研发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相当于‘大脑’,而在该领域国内基本依赖进口。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也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而目前国内95%的企业集中在这一环节上。” 曲道奎说。
根据201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计划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力争在高端机器人方面占到45%左右市场份额。
同时,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让机器人产业步入2.0时代。王天然认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将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未来机器人将涵盖众多技术,是一个平台终端。”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他认为,我国在制定机器人相关发展规划时,要认识到传统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转变的大势,提前部署。
链接▶▶▶
我空间智能机器人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蒋建科)在今天开幕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空间机械臂与采样机械臂双双亮相,标志着我国空间智能机器人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此间展出的大型空间机械臂将有力支持我国大型空间机器人系统在宇航工程在轨实际任务中的首次应用。同时展出的月球采样机械臂,将有力推动和支持我国空间机器人系统在地外天体表面采样宇航工程任务中的首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