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协调: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实践③)

本报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4日   第 01 版)

  中国历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如今,西藏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9月8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
  (资料照片)

  “决胜”之际,讲究的是平衡与协调之道。

  今日的中国,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在关键时刻,协调发展——这一闪耀着中国传统智慧光芒的理念——跻身指导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被视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什么是今天?

  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经历着飞速发展,又不得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例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

  这样的短板,既是发展之路障,更是民生之痛处。在当下,协调发展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今日中国面临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难题是长期积累矛盾的总表达,简单疗法难以奏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不能等到问题爆发再去解决。因此,问题导向和短板导向在今天成为迫切要求。”

  张孝德说:“这次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发展提到这样的高度,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提法告诉我们,发展不同于增长,其本质特征就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发展。”

  “短板”的说法,也给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经济学家叶青留下了深刻印象。“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必须转变理念,用协调的观念来补齐一些发展还不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是怎么做的?

  10月底,提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中,提出“取消部分地方GDP(国民生产总值)考核”。这一句话,近年来在多地频繁出现。

  GDP考核,过去一度是地方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如今,这一标准正在被“绿色GDP”以及一整套更加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所取代,卸掉“GDP考核”的地方发展,正在迎来全新的考核变局。

  随着“唯GDP论”逐渐成为历史,协调发展理念越来越多地被认可。梳理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不难发现,中国早已在协调发展的众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社保制度改革等,均剑指各种不协调问题。

  中国正在推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在关闭污染型企业、环境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等方面做出努力;中国正在推进扶贫,在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缩小城乡差距上做出努力;中国正在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协调,消除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接连推出,发展“互联网+”,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中国正在推进区域协调,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四大板块”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中国正在推进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文化基因上做了大量工作。

  “十三五”如何做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和过去相比,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

  协调的推进,需要强调的是全面。“全面意味着为实现协调发展所进行的改革将是全方位的,是要啃硬骨头的,要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以此来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叶青说。

  协调的观念,应该更多地指导应用。事实上,协调发展的要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都有所体现。协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作用是平衡性,通过互相关照形成合力。

  协调的发展,还要融入世界发展的视野中去。双轮两翼、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协调发展,是体现包容的增长,是与世界共赢的增长,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今日之中国,已然成长为一支驶向大海的庞大舰队。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需要统筹战略的思维,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搭配,才能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协调: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实践③)
李克强会见美众议院代表团
李克强和鲍里索夫信贺中国—中东欧文化论坛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前三季入出境旅游1.87亿人次
雪龙号穿越赤道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望海楼)
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将达到500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