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活阅历的人会有这样的观察和结论:只爱自己的人将是孤独的,哪怕当下热闹;由个人扩大到人类,只关注自身而忽略其他生命难有未来,哪怕当下盆满钵满。
在这方面,我们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所触动。在物质尚不能果腹的文明之初,我们的古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天空的飞鸟。《吕氏春秋》记载: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这是观察;《庄子·消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搏击而上者九万里。这是礼赞;唐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视鸟如人。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是悲悯兼具“可持续”的聪明……学者考证,甲骨文中已有鸟、雉、雀、鸡的象形字,《说文解字》列有40个鸟名,《全唐诗》中1/10有鸟的身影,《本草纲目》可视为中国首部鸟类名录,收入77种野生鸟类。
这些在现代功利思维中“不务实”的积累,至今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中文之美的启蒙是“处处闻啼鸟”,我们给孩子讲的中国神话是精卫填海,我们的休闲指向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我们在世界之林的艺术符号是水墨花鸟,我们的生活美学不是肉林酒池,而是鸟语花香。
当然,我们不能陷入文化自大的井底。中国的鸟类学研究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之上,现在所知的中国1300多种鸟类中,只有寥寥数种是由中国人首次描述的,第一部符合现代鸟类分类学标准的中国鸟类名录也是英国人于清末撰写的,列有675种鸟种。
1949年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有了自己的鸟类学者和各级研究机构,一位年过八旬的科学院院士回忆自己的工作时说,那时我们的装备就是纸、笔、雨衣和军用水壶,在野外将自己“石化”——刮风下雨都停留在一个位置,让鸟认人为物,科学工作者借此近距离地观察记录鸟的“原生态”资料,包括外形、行为、鸣叫、食物等。
当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难以平衡,有些现代人认为鸟类的家园湿地、山林当然要为高速路和楼盘让路,牺牲鸟理直气壮:人还顾不过来呢!但是,就算我们焚琴煮鹤,忽略鸟对于人类的审美、文化意义,鸟类资源也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煤、石油等资源一样,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鸟类对于农田、牧场虫害鼠害的抑制无可替代,如果都用农药灭虫,恶果,你懂的。此外,鸟类是仿生学的资料库,飞机、雷达、导航、光电学的发明和发展建立其上。比如像信天翁,它有着在胃中将海水过滤淡化的天然本领,这给科学家开发地球淡水资源提供了有效信息。
鸟儿是不用护照的旅者,鸟类资源属于全世界各民族,中国在鸟类研究与保护上的努力与成就,是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一方面,特别在环境保护成为显学的当下,这方面尤其令人瞩目。1981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候鸟保护协定,这是中国与国外签订的首个鸟类方面的协定,自此,中国陆续加入了世界重要的自然保护组织,签订保护公约,与世界有了更多关于鸟儿的对话与合作。
“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列为“五个发展”之一,作为自然环境指标物种的鸟儿,将在中国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家园享受“国家级”的关注。中国是鸟类资源大国,是全世界雉鸡、鹤、画眉类鸟种最丰富的国家,也吸引着国际鸟类学界的关注。
鸟儿,可以替我们告诉世界一个诗意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现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