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侨爱心光明行” 活动走进延川

小创口里的大光明

孙少锋 岳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1日   第 06 版)

  图为赵少贞大夫为艾胜君老人复诊时,老人激动地竖起大拇指。
  张虹摄

  2.8毫米的战役

  “我需要在患者的角膜上切出一个2.8毫米的刀口,通过这个小切口,病患晶体中的污浊被清扫出去,人工晶体也被注射进去,它会给病人带来光明。”赵少贞说。

  4个小时,接连不断的30例手术,两台从外地运来刚刚组装好的高级手术仪,6位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远道而来的女大夫——赵少贞和她的“娘子军”们在11月4日这个深秋的夜晚,在延川县,这个坐落陕北、依山而建的老区小城,全神贯注地工作着。

  绿色的消毒服将她们全副武装,只露出一双专注的眼睛,透过显微镜观察着患者的眼球,缓慢谨慎地操作着手术刀和注射器,动作精准、平稳。

  已是晚上8时,凌晨3时多便开始长途奔波的大夫们体力早已透支,但却没有丝毫懈怠——在只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眼角膜上操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甚至连吃饭都是在手术室里轮班“凑活着”解决。因为病人还在手术台上,还在等着她们。时间紧、任务重,她们挤出的那十几分钟时间,或许就能多为一位患者完成手术。

  这是赵医生第三次来到延川做义诊了,对于这里的情况她很是了解。“手术难度比在城市肯定是大多了,病患的严重程度也高一些。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条件也不够专业、难适应。”当问到“义诊难度”时,赵大夫回答。

  对她们而言,这就像一场由几十场持续不断的战斗构成的持久战役,而每一个2.8毫米刀口的割开,就好像吹起了冲锋号,意味着下一场新战斗的开始。而战役还将持续3天。

  “可高级咧!又能看见亮啦!”

  “可高级咧!可高级咧!一点点没疼!”术后在赵大夫做复诊时,艾胜君大爷操着一口地道的陕北话禁不住说到。他右眼白内障已经三年了,这次义诊他第一个报上了名:“去年就听说专家来给看病,我莫信,看见同村人被治好才信。这次我想,得第一个来。”

  “大前天报上的名,前天住院,谁成想昨天就手术了,今天就已经能见亮亮咧!可高级!”他恢复得不错,才术后一天,复查时右眼已有强光感。他很高兴,78岁的他笑得像个孩子。

  到底,高级在哪里呢?首先是医术。“这种白内障手术是4级手术,眼科手术里的最高级,典型的小手术却要大医术。没有10年以上的经验是不行的。我们之所以来老区义诊,正是因为这里缺乏这样的医生。”赵医生说。

  而另一个高级则在于此次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的高额资助,虽是义诊却没省钱。“义诊用的是进口软晶,真正让老区患者能换上时下大医院主流的好东西。否则手术成功率和病人恢复率都会大大降低。”赵大夫说。

  和艾老同龄的还有刘金山,他是和老伴惠玉梅一起来的。“我们一家都是农民,要不是免费给看,我们就看不起了。”惠玉梅说。这次手术费用大概在六七千元,老两口二人加起来要一万三四,用去一家人大半年的收入了。

  “不知道这是白内障,只知道是人老了眼花呢。”刘金山说,村上像他这样缺乏常识、没有收入的老人还有不少。

  “以前看不清路,什么都莫法干。治好眼就能干些活计,抱抱孙子。”刘金山沧桑的皱纹里写满幸福。而拥有这种平凡幸福的家庭,在义诊后的延川,又多了170个。

  爱,不停歇

  这是赵少贞随中国侨联第三次走进延川做义诊,十几年来,她坚持行走全国各地参与数十次白内障义诊活动,她去过云南,到过各种贫困地区,为千百人带来光明。

  “做义诊就像在一片白内障疾病的海洋里行船,总有更多的患者等着被拉上船来。一直坚持也是因为太必须了。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第一眼病,也是很高发的眼疾,我国新增患者增速很高。而且这个病是老人病,边陲地区了解并舍得花钱做的老人太少。”当问及为何会一直坚持义诊时,赵医生说。

  “侨爱心光明行”活动已经持续了10年,爱心足迹遍布湖北、辽宁、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中国侨联的相关负责人讲,在未来义诊活动还将继续下去,为更多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作为协办方,我们也会邀请更多的医生加入进来,到更多的地方去,不只是在延川,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赵医生说。

小创口里的大光明
华裔义工演绎“大爱无疆”
现象级节目讲述精彩故事
公告
责编:孙少锋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