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神农架,青山绿水从何来?

本报记者 汪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1日   第 04 版)

  金丝猴一家。
  (资料图片)

  深秋之季,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群山披上了“渐变黄”,层林尽染,一幅彩色画卷在眼前铺展。

  日前,记者跟随中外媒体考察团来到这里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采访。从曾经的过度开发,到后来的封山育林,再到今天的保护研究,神农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森林覆盖率:

  从64%到90.6%

  山的深处,有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也有长满青苔的嶙峋枯枝。同行的国家林业局驻武汉专员办专家卢卫民解释到,“长青苔的枯枝不是枯死了,而是到了老年期,之后它会再发新芽长出新枝。”

  “如果当年不是封山育林,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这些老树了。”卢卫民感慨道。上世纪60年代,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和环保意识的缺失导致砍伐泛滥,神农架生态环境一度遭毁,森林覆盖率下降到64%。80年代初,湖北省林业厅认识到神农架生态的重要性,于1982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开启了封山育林之路。

  “一开始,保护区完全封山,并慢慢改变当地百姓的习惯,鼓励用节材灶,后来用沼气、煤气替代。”卢卫民说。除了禁伐、改变传统习惯和搬迁山民外,保护区主动植树造林,研究培育珍稀树种,多管齐下恢复植被。“效果很好,原来的砍伐基地现在都恢复了原始次生林。”

  现在,神农架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6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0.6%,保护区内高达96%,是全球北纬31°的“绿色奇迹”。

  金丝猴:

  从501只到1280只

  走进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就看到栈道扶手上蹲坐着十几只憨态可掬的金丝猴。有的好奇地四处张望,有的悠闲地翘着二郎腿,还有的上蹿下跳寻找食物。“金丝猴是猴类中的绅士,不会抢食物,如果喜欢你,会跟你亲近。”研究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金丝猴之所以与人友好,与神农架多年的保护工作密不可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敬元说,“过去人类滥砍滥伐破坏栖息地,还捕杀金丝猴,它们只要看到人就跑,根本无法接近。”

  负责看护金丝猴的老田已在基地工作了10年,他住的小棚搭在栈道外侧,看上去不足5平方米,老田每天观察金丝猴的行为,喂它们零食。杨所长介绍,无论阴晴雨雪,基地研究者每天早晨都要在金丝猴醒来前找到它睡觉的地方,对其进行全天候跟踪和记录。“夏天4点多就开始工作,记录它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采集粪便、毛发、血液等,冬季还要投放食物。”

  多年的生态保护让金丝猴的栖息环境逐渐恢复,数量也从1985年的501只增加到2005年的1280只,今年10月,基地正式启动了第三次猴口普查,数量预计继续增加。

  搬迁村民:

  享受“三补”

  生态环境要保护,山里的人也要致富。这在15年前,神农架青天村村民杨明华绝不相信。2000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开始组织村民搬迁,当时靠伐木为生的杨明华一下傻眼了。“禁伐令一下,感觉天都塌了,经济来源没了,日子肯定要苦了。”杨明华回忆。

  如今,在通往神农架旅游景区路上开饭馆的杨明华,年收入20多万元。杨明华告诉记者,当年村里90%以伐木为生的村民,搬迁后借着神农架发展生态旅游,都做起了小生意。“开办农家乐,种植茶叶,加工旅游产品,在景区工作等,2000年只有几户人家搬出来,后来大家看到搬迁的都发财了,就都跟着出来了。”

  过去伐木时,杨明华早晨5时就开始工作,一次得背300斤木材,好的时候每天也只是赚40元,而现在,他的小饭馆旅游旺季一天就净赚1.5万元。“我伐木那会儿就有个愿望,什么时候能不背木材,不出臭汗就好了,如今可算实现了。”

  当时村民搬迁,神农架有“三补”:国家补,地方政府补,保护区补。“一人补5000元,还给他们贷款买房买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大兴说,“生态移民搬迁后,保护区的林木蓄积量年增加20万立方米,动物比过去多了,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老百姓富裕了。”

习近平将出席G20峰会和APEC会议
我军参加维和行动图片展在联合国开幕
中韩媒体高层对话在京举行
新疆第100列西行货运班列开行
神农架,青山绿水从何来?
“双十一”网络购物节晚会举行
大型空军题材歌剧公演
254名电信诈骗嫌疑人押解回国
责编:陈劲松 汪莹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