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要吃好瓜,最重要的莫过挑选。拿在手里看看大小、色泽、花纹,掂掂分量,敲一敲听听声音,就能如愿吃到沙甜可口的西瓜。由浅及深,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臓象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整体理论为原则,在知常达变、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整体察病的方法论指导下,建立了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并将此法应用于疾病诊断之中,成为认识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生理现象、病理表现及其与自然环境联系的有效手段。正如《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被列为四诊之首。为何望面色、察目就能诊察全身疾病呢?因为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颜面五色和目之精光,皆为脏腑之精气所聚,且易于诊察,为重中之重。舌也是人体的一面镜子,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由胃气所生,通过望舌质及舌苔,就能了解疾病的病势浅深、气血盛衰、津液盈亏、脏腑虚实的情况。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这包括听声音:实证热证的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虚证寒证的声音轻清、细小低弱。听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外感多咳声重浊,咳嗽阵发。嗅气味:嗅口气,酸馊者胃有宿食,臭秽者,脾胃有热或消化不良,嗅二便,大便酸臭为肠有积热,大便溏薄味腥为肠寒;矢气奇臭为宿食积滞;小便臭秽黄赤多为湿热;小便清长色白而无臭为虚寒。
问诊,是通过对病人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诊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十问歌》的内容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豆惊疳全占验。
切诊为脉诊。“夫脉者,血之府也”扼要地概括了通过切脉诊察疾病的原理。脉象与心脏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而血液行于脉中,除心主血脉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由各脏腑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如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
《黄帝内经》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历代著名医家都善用四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扁鹊。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五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五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五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诊察疾病,必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