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读懂中国发展的三大规律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29日   第 01 版)

  繁忙的江苏连云港港口。
  (资料照片)

  鹤舞呼伦湖。
  吴 勇摄

  江西广昌百姓乔迁新居。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对于此次全会,海内外最关注的便是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贯穿2016—2020。外界十分期待这一规划能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更大信心。

  事实上,关于中国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思考早已开始,并体现在各种重要会议和文件讲话里。去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可以说,读懂这三大规律,有助于读懂中国在新常态下将如何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体现遵循经济规律的重要方面。

  前不久,中国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增速为6.9%。虽然仍有人重弹各种版本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和“硬着陆”预言,但越来越多人开始以更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的“大势”。“中国领导人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书《与中国打交道》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说,“这也正是我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所在”。

  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到“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到“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着科学发展的要义。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答学生提及的环保问题时这样说道。这句话生动形象表达了中国党和政府寻求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这不只是口头讲讲,而是已经融入实践操作。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河北省依法关停数千家落后产能的污染企业、环保部约谈治理环境不力的20多个城市的主要负责人……一系列的环保举措带来中国秋天里层林尽染、天朗气清、候鸟迁徙身影频现的场景,让“美丽中国”的画面更多铺展。

  “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是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道。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只有遵循社会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促进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彰显大写的“人”字。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三五”规划尚在谋划之时,关于扶贫的“五年目标”已经出台。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中国发展目的和理念的体现。

  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同样,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让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调研时所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海外华侨华人期待中国“十三五”
读懂中国发展的三大规律
李克强同加拿大当选总理通电话
中国外交进入“欧洲时间”(望海楼)
李克强向阿富汗首席执行官、巴基斯坦总理致慰问电
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