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物、网上缴费、网上预约挂号……互联网时代,生活愈发便利,动动手指就可享受服务。然而,在我们感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在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全社会都在体验着互联网便利之际,互联网如何“+”上年迈的老人,值得思考。
不会用,所以不用
“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交上电话费。因为不会用自助缴费机,网上缴费更不会,子女没空帮忙,就只能自己来银行排队了,费时费力。”78岁的北京市民张百升从银行办理完业务后向记者抱怨道。
近年来,网上自助缴费等业务已走进人们生活,但是像张百升这样的老人却还是因为无法学会操作,不能享受这些便利。
“现在挂号看病、订火车票都在网上,不会用电脑,这些都做不了,只能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张百升承认,有时候越来越觉得自己“跟不上趟”了。
除了“触网”难,如今智能手机里花样繁多的功能使用也令老年人感到难以掌握,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并不“智能”。
太难学,所以不学了
中老年人在接触互联网和科技产品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操作流程过于繁琐。
“像网络支付这样的程序对我来说就太复杂。不能一步操作到位,要输入很多密码账号等,我平时都不敢用,生怕一不留神把钱打到别人账户上了。要是操作流程能简单一点就好了,我平时也能自己在网上买东西。”北京退休职工李萍表示。
面对复杂的操作,很多子女也不放心让父母独自完成网购等流程。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赵女士就表示,自己的父母都快70岁了,他们以前也想赶时髦尝试网购,但是赵女士并不放心。“担心他们对在线支付不熟悉,有可能上当受骗,所以劝他们不要用网银,现在网上支付都是我代替他们操作的。”
“现在考虑老年人使用体验的科技产品太少了,我曾经试过用智能手机,可光开机解锁就学了不下五遍。另外,我们这代人都不会用汉语拼音打字,手机的手写功能用起来也不方便,戴着老花镜瞅半天,所以干脆就放弃了打字。”张百升坦言,虽然现在已经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了,但是因为不会用这些“高科技”,自己至今还随身带着一部诺基亚的“老爷机”。
据了解,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推出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和硬件产品,如一些网络搜索引擎推出鼠标手写功能;北京市民政局与企业合作推出了“小帮手老年手机”,但是这类产品数量屈指可数。开发产品的企业大多不看好老年人市场,认为老年人产品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科技发展太快了,只考虑到一些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我们岁数大了接受不了这些新鲜事物,有时候觉得学也学不会,只好放弃了。”张百升无奈表示。
让技术来适应老年人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但数据同时指出,在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仅为2.4%,虽然较2011年的0.7%有较大增幅,但是整体比例仍然很低,大部分中国老年人还是纯粹的“脱网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似乎已经被“忽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包括中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公民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但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是客观现实,所以,技术的发展需要兼顾到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技术来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只顾‘疯跑’,应该对技术发展提出‘适应性’要求。”
夏学銮认为,目前网络科技产品都将目光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上,而忽视了老人的使用需求。“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傻瓜’,服务中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边缘化’。”
“老年群体如果能够真正与互联网时代对接,不但会提高生活便利度,从消费角度看,还有望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需求、刺激消费。”夏学銮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