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险怪浑成的茶歌(诗词赏鉴)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赏析

周笃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20日   第 07 版)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茶的开发,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早在儒家经典《尔雅》中就提到“槚,苦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但是茶的兴旺,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与卢仝的《茶歌》可称茶史上的双璧。陆羽的《茶经》全面论述了茶叶的起源、生产、饮用方面的知识,开茶道的先河。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茶歌,则以歌行体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茶的采摘、制作、饮用以及有关精神层面的问题。开启了人们以茶遣兴、以茶交友、以茶明志和品茶悟道的富有情趣的文化范畴。这首诗便成了脍炙人口的绝唱。

  卢仝(795-385),是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系子孙。他天才卓越,持身高洁,驰誉四方。朝廷两以谏官相招,辞不赴。仝自号玉川子,后以“甘露之变”为宦党诛杀。卢仝是韩孟诗派中坚,其诗造字用语,务追奇险,力破余地,有戛然独造,浑成险怪之特点。

  此诗起首两句,十分率性:日高丈五尚在高睡,被打门的军差从梦中惊醒。上句七字,五仄二平;下句七字,五平二仄。是典型的拗体。词意声情,都打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以重拙之笔出之。正是韩愈所追求的“盘空出硬语,妥帖力排戛”的风格。前六句写孟简谏议大夫派军差送来月形茶饼300个,充满感谢和欢喜之情。“密封”“加印”见出孟谏议之重视;“开缄”“手阅”见出作者之珍惜。细节描写,字字含情如此。

  下面14句写采摘焙制、冲泡之情状,格外精彩。春风吹醒了冬眠的蛰虫,该是入山采茶的时候了。“阳羡”即江苏宜兴。陆羽认为阳羡茶“其香冠世,推为上品”。到时候皇帝要特派官吏监制。“百草不敢先开花”,写皇权的威风。“仁风”二句写茶之美妙,可谓尽态极妍了。“碧云引风”形容茶气薰蒸,“白花浮光”写汤色之美,都是妙造毫巅的极笔。

  接着写品茶之况味,为一篇重点:一碗润喉;二碗解闷;三碗下肚后,竟引发出满腹书卷学问之奇想来了;四碗喝出轻汗,不平的牢骚,随汗散尽;五碗身轻体泰;六碗灵骨姗姗,飘然若仙。七碗喝罢,不得了啦,两腋习习风生,要飞到蓬莱山去了。要向主管下土的神仙申情,请他们体恤遭受风雨折磨的生灵的困苦,并要代替孟谏议为苍生请命,让他们稍得安生些。这首诗最后归结到改善劳苦大众生活的主题上来。立论正大,所见宏远,已超出了吟风论月的范畴。

  作为卢仝风格的代表,此诗大得声称,影响深远。在当时,这类韩派诗作,是医治平弱纤巧的大历新风的一剂良药。对推动诗歌的新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黄山松赞(散文)
儿童文学加快走出去步伐(文学新观察)
乡间的竹笛(散文)
险怪浑成的茶歌(诗词赏鉴)
登鹳雀楼造访王之涣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