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国企业界

热盼习主席“访英红包”

本报记者 王俊岭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20日   第 04 版)

  图为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核心区位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本报记者 李应齐摄

  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开始了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在全球经济总体情况偏弱的背景下,经贸议题自然免不了成为海内外观察家眼中的重要看点。那么,中国的企业家们究竟如何看待中英经贸合作的潜力?又对习主席此次访问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在与多位企业界人士交流后,记者发现准备抢“访英红包”的人不在少数。

  经贸密切深层互补

  双边贸易额10年增长超过3倍、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一拍即合、超过500家中国企业在英国设立办事机构……从这些事实不难看出,中英之间的经贸关系怎一“深”字了得!再例如,英国某智库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仅华为一家企业对英国GDP的贡献量就超过9.5亿英镑,直接和间接地为英国创造了7400多个就业岗位。

  “从贸易上看,中英之间不是简单的垂直分工,而是水平互补分工,涵盖了能源、汽车、航空等多个领域;就投资来说,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投资目的地,而且大多是提供研发、品牌支持的高端基地;在金融方面,英国走在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列,其境内人民币交易十分活跃。”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明星对本报记者说。

  李明星进一步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东非、南亚、澳大利亚等大片地区深受英国影响,很多国家在社会管理、宗教信仰、法律框架等方面都与英国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密切中英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与英国企业合作打开第三方市场。

  金融领域成为焦点

  一个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资深市场经济国家与全球金融中心,中英之间金融领域的合作自然是企业家们眼中的“重头戏”。

  在中国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原玎看来,习主席此访将进一步推动中英两国金融领域合作深入发展,特别是为深化两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原玎介绍,建设银行去年已经在伦敦获任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清算业务增长迅速。未来建设银行将借势积极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提升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大力拓展离岸人民币债券业务,继续开展相关产品的创新。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英国是全球保险业的发源地,在保险业务经营方面有着长达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保险企业热切期待通过高层的访问,为中国保险业借鉴国际经验、谋求海外投资机会、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政策的放开,中国保险业在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英国作为成熟发达的市场,也为保险资金的长期配置提供了优质资产。习主席此次访英,在推进重点领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对加深双方保险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沟通和交流,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杨征说。

  商机远超英伦三岛

  那么,中英之间的商机究竟有多大,具体又在哪里呢?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英合作为中国企业家们带来的商机,横向看远超英伦三岛,纵向看亦不止是货物贸易。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大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习主席访英将推动中英两国企业在多领域展开合作:一是高端航运产业。英国在海事仲裁、船舶运营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英国企业的合作完善产业价值链层级。二是创业文化方面。英国人的创业精神较好,互联网经济及创业者的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较强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大力推动“双创”,这对于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好时机。三是英联邦国家的广阔商机。中英在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合作空间。此外,在核电、航天等尖端领域,中英两国企业同样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发展。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抢下“访英红包”。“英国市场经济发达,我们的企业要了解英国的投资环境,学会掌握国际规则,而后才能更好地展开与英方的合作。企业还要改变传统思路,更加重视市场的需求与发展,作出系统性评估,将访英带来的机遇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李大伟说。

热盼习主席“访英红包”
“给尊贵客人最热烈欢迎”
推动中英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中英两国国旗飘扬伦敦街头
中英关系大事记
习主席访问将加强两国伙伴关系
责编:石畅 李贞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