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

殷斯麒 骆艺玲 邱旭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6日   第 03 版)

  青年毛泽东大型雕像

  金秋时节,文都泉州又将收获文化品牌硕果。10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见证“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继国际专家组今年5月全票通过考评之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将向惠安正式授牌。

  石雕之都之“石”

  ——南派雕艺 千年传承

  惠安雕刻技艺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1600多年的风霜岁月中,先民们拓闽疆之洪荒,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雕刻技艺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明清时期,惠安南派石雕艺术风格日趋独立,迈向从“形似”到“神似”的更高境界,形成了精雕细琢、纤巧灵动的雕刻风格,并与建筑艺术相伴同在、生息共存,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人与“石”为伴、以“石”为生,更多是被逼出来的。历史上,惠安县地瘠人贫,往往庄稼再怎么种都不够吃,长期被人谑称为“地瓜县”。天无绝人之路,这里的石材相对丰富,于是在讨海甚至漂洋过海出国谋生之外,许多人靠打石为生。

  时至今日,惠安雕艺大师们不仅将南派雕刻技艺广泛应用于各种石材、硬木和软木之上,更以“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五大不同雕刻手法,占据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无可比拟的地位,诞生了诸多撼世之作,比如人民大会堂前石柱、中华世纪坛、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大型雕像等。

  石雕之都之“雕”

  ——去芜存精 百花齐放

  在惠安,虽然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根植于古法之中的雕刻技艺,依然在不少雕艺大师手中得到了长久的传承与创新。2013年,和祥石业总经理王向明发起成立和祥“无名匠”南派石雕艺术工作室,召集了8名热爱传统雕艺的民间艺人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年轻石匠一道,专注于南派石雕艺术的创作,至今作品已超50件。

  走进和祥,一件件跃然于青石雕上的各类花鸟、聊斋故事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是要回归老祖宗的传统”。在王向明看来,惠安石雕作为南派雕刻代表,始终保留着最优秀的民间传统雕艺,这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精湛技艺,让年轻人看到惠安雕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由此产生自豪感和对石雕的向往。”

  触摸雕刻产业创新转型的脉搏,众多雕艺大师们各显身手。他们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匠心独运,彰显鲜明的个性;或注入科技,引领产业的革新;或涉足新材质,洞悉更广阔市场。近年来一座座次第崛起的大师艺术馆,也是惠安雕刻产业链延伸变化的一道缩影。在大批艺术馆崛起的同时,一批研发中心、企业雕艺博物馆也即将成型,为惠安雕艺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另一片天空。

  石雕之都之“都”

  ——世界眼光 海阔天空

  “来到惠安,我们感觉不是来到一座城市,而是来到一个博物馆,非常欣喜地看到这里把1000多年的地方特色很好地保存与发展。”今年5月28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专家组全票通过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称号时,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主席加达·易加薇表示,“惠安石雕保留了一个民族的身份感,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更高的平台来达到更高的要求。”

  有传承,有创新。这里有最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雕艺企业843家,其中规模以上152家,从业人员超过10.8万人。去年全县石雕行业实现产值18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交货值超过10亿美元。

  雕艺产业如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惠安引导石雕行业实施多元经营、科技创新,与建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新的发展领域。比如充分发挥惠安精湛的雕艺技能,坚持与国际接轨的美学意识,从花岗岩等石种雕刻向玉石雕刻延伸,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石雕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惠安女民俗、滨海旅游等特色资源,逐步提高雕艺工艺品在旅游商品中的比重等。

  (据《泉州晚报》) 

“掌上医院”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海丝核心区新优势“千载难逢”
边防派出所开展消防安全活动
两岸经济融合步入“换挡期”
“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