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加拿大人西晴:为爱来青岛(海外人在青岛)

赵 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5日   第 02 版)

  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偏爱,西晴和黄菲特意设计了一场传统中国婚礼

  下午2时,西晴跟工作室的同事围坐在办公桌前。桌子上摆放着刚送来的外卖,这是大家的午餐。昨天,西晴的午餐是小酥肉盖饭。对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她来说,这样的简餐已经成为创业路上的常态。

  西晴拥有欧洲女孩的典型特征:皮肤白皙、蓝眼睛、黄头发。如今,西晴已经在青岛生活3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用电脑飞速地打出中文文件,用起微信、QQ等中国手机软件也得心应手。

  谈起来青岛的缘由,西晴耸耸肩,直言自己“以前从没想过会来到中国”。

  改变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6月,我作为交换生来到青岛的一所大学。”西晴回忆说。在为期3周的交换生学习中,她遇到了现在的老公——黄菲。“那时,他为我们的一名老师代课,给我们介绍中国文化。”西晴说,因为被代课的老师是两人共同的朋友,所以课堂之外,两人也会因朋友聚会而有诸多交集。“那时候我的中文还很差,幸亏黄菲曾在爱尔兰留学,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我们的交流从来不成问题。”回忆起最初的相识,西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们一起吃烤鸭、逛海滩、去世博会,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交换生学习到期后,西晴回到加拿大,期间一直与黄菲保持联系。“我们俩对彼此感觉特别好,刚开始就奔着结婚的目的交往。”西晴说。因为互相牵挂,2011年6月,她毅然到复旦大学学习中文,为长期在中国生活做准备。次年,西晴与黄菲一起回到青岛——实际上,这里是黄菲的家乡。

  尘埃落定后,两人开始谋划未来事业。

  2012年底,两人的工作室成立,名为H·FLOWER,着眼于婚礼、花艺、设计。工作室在青岛一个名为海信濮园的小区内。找到楼座后,乘坐电梯到相应楼层,出电梯门右拐就能找到。工作室共上下两层,面积并不算大,却颇有特色——下层摆放着会议桌、吧台,以及许多款式古旧的桌子、各种鲜花、干花,甚至还有老式的中国摆钟、自行车、收音机、梳妆台等物件。这些都是西晴从青岛各个市场上淘来的宝贝,也是可以触发她设计灵感的中国元素。

  “除了设计以外的所有杂物,都是黄菲在做,他给我提供了特别好的平台。没有他,工作室根本无法成立。”在西晴看来,黄菲不仅是她的老公,还是为她开拓事业的伙伴。“他总是鼓励我说,‘你会的,你可以的,你就放开手做吧’。”因为爱人的鼓励,没有任何绘画和设计基础的西晴凭着天分和热爱,一天天成长,设计出一场场独特又唯美的婚礼。

  让西晴印象最深的,是她和老公自己的婚礼。

  两人的婚礼是在2013年5月25日,那时西晴才23岁,黄菲32岁。“在加拿大,女孩子很少有23岁就结婚的。但是,我们两个人特别合拍,也早都认定了彼此,所以早一点结婚是非常好的选择。”西晴肯定地说。

  为了照顾双方亲朋好友,两人设计了两场风格迥异的婚礼——当天中午是按照青岛当地风俗设计的中式婚礼,晚上则是西式派对。

  “你看,中午婚礼入口处的鲜花丛中摆了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作为装饰,这个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四大件’,我穿的也是红彤彤的中式旗袍。敬茶、吃面这些环节也都有。”对于自己的中式婚礼,西晴十分满意,她的家人也觉得新鲜又喜庆,“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觉得中式婚礼特别棒,玩得非常开心。”

  两人的甜蜜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截至目前,西晴和老公的工作室已经顺利承接了70多场婚礼设计,订单多数来自亲朋好友和老顾客口口相传的推荐。此外,工作室还开过上百次花艺培训课程。今年5月,两人全新策划的咖啡店顺利开业,宾客盈门。

  最近,有朋友告诉她,她的经历可以用中国最近大热的一个词来概括——创客。对于这个概括,西晴欣然接受——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这是她正在做,也会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青岛很有意思,城市漂亮、菜好吃,人也特别友好。”西晴说,“我的家庭、事业都在这里,也会一直在这里。”

青岛以“海洋+”拓展蓝色经济(通商青岛新丝路)
加拿大人西晴:为爱来青岛(海外人在青岛)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