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公开赛近日在北京落幕,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再次成为塞尔维亚名将德约科维奇的福地。进入第12个年头的中网,今年一度遭遇球星退赛、天气恶劣、赛期后移的不利条件。然而,凭借着不俗的品牌效应和赛事运营,中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吸金力和吸引力,显示出一项职业赛事的成熟。作为中国网球发展重要环节,中网正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票房不减 赞助大涨
受到赛期后移的影响,今年中网几轮焦点战都只能在国庆长假后的工作日举行,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赛的票房。尽管如此,比赛的客流量仍超过了去年的总客流量,截至半决赛,累计现场观众流量已达到22.36万人次,与去年全赛期基本持平,票务收入也超过了去年。
2014年,受到连续降雨和李娜退役等原因的影响,中网的票房收入首度下滑。为此,赛事组委会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筹划票务营销策略,早在温网期间就开启了门票预售工作。此外,中网还和体育赛事运营服务推广平台“体育之窗”进行票务合作,拓宽售票渠道。
票务不俗,赞助更给力。今年的中网赛事吸引了12家赞助商加盟,首次实现了1家首席赞助商、3家钻石赞助商、8家白金赞助商的“1+3+8”顶级赞助商配比。根据赞助费用标准,即便按最低门槛来算,今年中网的赞助商收入也将超过1.4亿元。此外,中网今年还签下了11家独家合作伙伴和18家合作供应商,再加上门票收入,中网基本可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有钱任性”还体现在赛事奖金上,作为亚洲顶级的综合性网球赛事,本届中网总奖金额由2014年的802万美元提升至846万美元,其中男子比赛奖金总额达278万美元,创造中网总奖金新纪录,位列全球13站ATP500赛事之首。
唤回观众 留住球星
中网期间,国家网球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并非球场,而是球场外的“嘉年华”。购物狂可以在球场内的店铺“扫货”,好动的孩子们可以在“网球星工厂”玩游戏,“吃货”们可以餐饮店里大快朵颐。
中国网球公开赛赛事总监张军慧介绍,今年中网将赛事纪念品开发设计由委托经营变为自主经营,并引入了更多的餐饮、纪念品销售摊位,让观众有得吃、有得玩、有得买,在场内待得住。“比赛不是惟一的选择。中网的战略就是建立新型交流的业态,观众到场内,带动网球周边产业。”
据组委会统计,截至半决赛,网球中心内餐饮类展商销售额同比增长53%,特许纪念品的销售额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张军慧说,中网团队有个口号叫“打造北京的城市客厅”,希望通过中网能汇聚网球迷,把商界、政界、民间各方面人士聚集起来,打造交互平台。“中网应该形成以网球为核心的一种休闲消费业态,大家在现场交流、消费、交友、亲子的一个平台。”
在场外“逍遥”的不仅仅是观众,明星球员也享受了难忘的北京之旅。德约科维奇特意提前抵京,与郑洁一同参与青少年慈善活动,并还到长城参观;女单冠军穆古拉扎在生日当天收到中网的祝福;女单亚军、波兰球员巴辛斯基比赛之余逛胡同……丰富的场外活动更是让球员对中网赞不绝口。西班牙球星纳达尔表示:“每年秋天回到北京的钻石球场比赛,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愉悦的旅行,中网这项赛事在很多方面都让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回忆。”
普及文化 锤炼小将
尽管中网的魅力令人折服,但年轻的中网同年轻的中国金花、金草们一样,仍需时间历练成长。作为落户中国的网球赛事,如何营造网球运动的发展氛围、激励年轻球员,是中网未来承担的重要任务。
中网的观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男单决赛时,中国观众营造的球场气氛丝毫不亚于大满贯赛事。尽管如此,在赛场上仍不时出现观众随意走动,在球员发球时呐喊,闪光灯干扰球员等问题。借助比赛普及网球文化和观赛礼仪,还任重道远。
东道主球员的表现是关乎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曾经见证了中国女子网球兴盛的中网赛场,如今成了中国网球小将走向世界舞台的练兵场。在今年的比赛中,张择、王蔷等年轻小将奋力闯过首轮,获得了与世界名将直接对话的机会,令人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李娜的退役以及彭帅、郑洁的缺席,今年的中网的“中国元素”颇有些黯淡,这也是目前中国网球低迷的现状的如实反映。一方面,是高水平赛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中国球员的乏善可陈。这样的遗憾和缺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许将成为常态。
事实上,网球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同“悠久的传统”、“时间的积淀”相关联。这不仅仅要靠中网本身,更需要上海、武汉、深圳等各项赛事与中国网球共同成长,也离不开网球运动发展的大环境。相信在大赛经历大场面的中国球员,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接过黄金一代的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