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小学宣布,禁止学生使用如“尼玛”、“屌丝”这类带有污蔑性的网络用语,并同时推出了校园文明规范必用语,如“您好”、“请”、“谢谢”、“没关系”、“再见”等。可能有人觉得,这些话谁不会说呀,用得着硬性规定吗?还有人认为,该学校有点小题大做,毕竟在网络时代的包围下,孩子会从小接触网络语言,对网络上的不文明语言进行屏蔽并不容易。那么,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礼貌用语是否必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多重要呢?
网络语言渗透中小学
少年儿童具有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善于模仿等特点。在学校生活中,孩子大多数都有着从众心理,爱模仿成人,模仿同伴。上网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环境复杂,良莠不齐,孩子缺乏甄别能力,有人说了一个网络新词,其他人觉得新鲜,在并不了解该词语境和背景的情况下,也会群起而仿之。
一个家长反映,有一天在家里突然听到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蹦出了一个网络不文明词语,吓了一跳,忙问他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儿子回答是和同学学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学生牛某说,在自己所在的班里确实有人使用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一些带脏字的词语听起来很是刺耳,大多数同学并不认同。老师在这方面的管理比较严格,如果发现,会找这个同学单独谈话,进行训诫。
学校在孩子语言习惯养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很大,家长大多支持学校倡导的文明用语。家有三年级孩子的王女士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担负起相应责任,监督孩子不说粗话、脏话,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认为,帮助儿童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成长阶段过多地接受不良语言刺激,会在潜意识里积累负面语言信息,长大后养成使用负面语言的习惯,从而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文明用语体现文化修养
在中华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礼节性用语十分具体而丰富,社交中也崇尚彬彬有礼。学校是礼仪培养和训练的场所,礼貌用语则是礼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前的1917年版《国语教科书》第117课题目是《请问尊姓》: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请问尊姓?”礼貌用语就这样像春雨般无声地润入孩子的心。
苗老师认为,重视儿童的良好语言习惯养成,从小处说是儿童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大处说是一个群体文化意识、文明程度培养的大课题,涉及中华民族未来文化传承。如果不能以美好文明的语言代替网络不良用语对孩子的影响,不能为儿童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那么我们未来文明进化的前景就不容乐观。
举止得体、言语谦和优雅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外化。而这一切都在于从小的训练、培养和熏陶。在文明语言习惯养成上,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负有直接责任和义务,务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到不使用低级粗俗的语言,给孩子以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利用集体上课的优势,开展语言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辨别高雅和低俗,以正视听。新闻媒体是最广泛的社会信息集散地,肩负着弘扬正能量的语言引导作用。受青少年青睐的新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在呼吁其自律的同时,有关方面也要负起监管责任,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礼貌用语是社会的润滑剂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时出现不和谐音,一些因小事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耳闻,有时就是为了一句话而引发冲突。有的人“好话不会好说”,明明心存善意,但说出口的话句句不顺耳。有的服务行业从业者由于从小没有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虽然经过培训后上岗,但短时的培训很难改变其用语习惯,往往因用词不当或生硬而得罪顾客。这是教育的缺失。
对于网络上不文明的低俗新词,专家一致认为其无关语言多元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教师杨宏认为,语言多元性是指语言风格、语体的多元并存,词汇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低俗的语言没有生命力,迟早会被不断发展的大潮所淘汰。需要警惕的是,虽然不文明的网络词汇从诞生到消亡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但儿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力强,价值观还未成型,极容易被包裹着时尚外衣的这类语言所裹挟,跟风形成不良语言习惯,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所以,学校重视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则很有必要。
礼仪教化是人类告别野蛮的转折点,是为人立世的文明坐标。礼貌用语是润滑剂,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文明礼貌的语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需要文明礼貌的语言。从小学生开始,从“您好”、“请”、“谢谢”、“没关系”说起,让礼貌用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语言习惯,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