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邓小平同志以中国画《山高水长》赠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意义不言自明。这幅作品就出自山东画家刘宝纯之手。当时,刘宝纯和画界同仁一起,以黄河、淮河、海河的三河水利建设工程为表现主题,创作的《三河组画》引起了画坛的震动。
提起刘宝纯对山水画的喜爱,还要从他的青年生活经历说起。1932年,刘宝纯出生于荣成市依山傍水的铁槎山下,父母是贫穷的渔民,他自幼喜欢在沙滩上写写画画。广阔无垠的碧海蓝天,流云白帆与劳作的渔民等影像,便是他艺术之路上的启蒙老师。
对于山水画而言,中国画现代性转型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表现文人的处世情怀到表达现实感受的入世精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人,通过写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画的这种现代性转变,形成了表现祖国山河新貌、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刘宝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一位表现现代山水意境的中国画家,他通过笔墨对于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流域以及泰山松柏的描绘,表现了神州大地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
作为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刘宝纯的《红透山谷》完全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画面以中景构图,突出了山谷之中层林尽染、丹柿飘香的丰收景象,作品改变了传统山水画水墨为上的审美准则,以大面积的朱砂点染柿林、渲染意境,穿插林间的果农为画面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的成功,在于通过画面健康明朗的意境,真实揭示了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新的精神风貌。
刘宝纯作品最鲜明的特征是将传统笔墨和现实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深沉的传统文化底蕴中,飘散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他的山水画弥补了中国山水画史上对于泰山、黄河表现的缺失,形成了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的齐鲁山水风貌。他无疑是现代齐鲁山水画风的开拓者。无论刘宝纯笔下巍峨的泰山、浩荡的黄河,还是澎湃的沧海挺拔的青松,无不寄托着他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蕴含着他对美好生活与精神理想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