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蓝色,秋天的高爽(生态中国金秋行②)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22日   第 01 版)

  “北京蓝”映衬下的故宫。
  本报记者 石 畅摄

  在中国人的习惯表达里,“秋天”是跟“秋高气爽”、“风轻云淡”联系在一起的。

  80年前,作家郁达夫这样描写“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今年秋天,以北京的“阅兵蓝”为代表,全国各地呈现一派秋高气爽的情景。在大气污染日益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今天,空气质量的好转,背后是各方的大量努力。

  

  京城民众喜迎 阅兵蓝

  9月初的北京,是蓝色的。

  微信朋友圈随时可能被蓝天“刷屏”:“今天的北京简直像在拉萨!”“看这蓝天,有没有欧洲的感觉?”……

  以“9·3”阅兵为契机,京津冀迎来了入秋后的“阅兵蓝”。高爽的天空,纯净的蔚蓝色,让人难以相信这是近年来以“雾霾”闻名的华北。

  蓝天,总让雾霾区人民欣喜。9月初,济南雨后蓝天引来大批市民拍照,盛赞“颜值爆表”;山城重庆雨停雾散,许多市民出门“寻秋”。

  类似情景发生在全国许多地方。9月16日的环保部通报中,北京8月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54.8%,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京津冀13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41.9%至90.0%之间,空气污染同比下降、环比好转;长三角25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45.2%至100%之间;珠三角的9个重点监控城市比例达67.7%—93.3%。

  节能减排换来 金秋蓝

  曾经有一句调侃流传甚广:治霾基本靠刮风。

  但治理雾霾显然不能仅靠老天爷赏脸。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表示,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只靠“借东风”,还要“事在人为”。

  治污,要从源头治起。中科院此前报告指出,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高能耗的污染产业及大量增长的机动车,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各地入秋后的金秋蓝得益于这些污染源的治理。河北今年将继续削减煤炭用量500万吨;天津今年要淘汰7.7万辆黄标车,同时推动重点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升级改造;北京今年将关停300家污染企业。

  据环保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火力发电脱硝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87%;各地“煤改气”工程新增用气量7.5亿立方米,代替了170万吨燃煤;全国氨氮排放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总排放量下降了2.9%到8.8%不等。

  多重努力共创 持续蓝

  有人说,“APEC蓝”和“阅兵蓝”都是短期成果。如何让蓝色永驻天空,才是真正该考虑的。

  政策的持续性一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着力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和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在一起的,是“节能减排”指标;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又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环保部门也连出重拳。今年,河南郑州、驻马店和河北承德、沧州等地的政府一把手,均因空气污染治理不力被环保部门约谈。

  新修订的环保法让环保部“武装到牙齿”,对污染企业处罚可以“上不封顶”;同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划定了生态领域的“责任红线”,党政领导干部成为被追责的“关键少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大气污染这个“病”,需要大刀阔斧,也需要持之以恒。相信在多重努力下,“阅兵蓝”的延续和留驻,是可以期待的常态。

蓝色,秋天的高爽(生态中国金秋行②)
习近平同普京致贺辞
生态文明改革有了顶层设计
李克强会见英国首席大臣
俞正声会见欧洲议会客人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部分地区先行先试
中国承建非洲首条城市轻轨通车
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闭幕 促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项目34项
警惕安倍的军事化新动作(望海楼)
警地联演助力大兴安岭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