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铭记历史 携手共筑未来

人文纪录片《金山梦——寻找·道钉记忆》在京首映

孙少锋 杨志聪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6日   第 06 版)

  图为首映式现场

  铭记历史,才能轻装前行,共筑美好未来。为了展现华侨华人对祖国抗日战争及对美国现代工业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共同回顾中美两国历史上的友好合作。9月1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大型人文纪录片《金山梦——寻找·道钉记忆》北京首映会。会上同时播放了《血脉长城——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副主任何亚非出席并致辞。

  沉默的道钉

  1100公里;一天10英里(约16.41公里)的铁路铺设奇迹;95%由华工完成;近1.2万名华工参与,这一连串令人惊讶地数字背后埋藏了不知多少华工的血与泪。

  1862年7月1日美国总统签署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太平洋铁路西段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脉,工程极为艰巨。1863年1月当这条铁路动工时,计划至少需要14年的时间来完成。

  1865年,近1.2万名华工走上了铁路建设一线。在蔑视的目光下,瘦弱单薄的华工凭借智慧与勤劳出色地完成着铁路铺设任务。

  一天12小时的工作量,一米一米地延伸。严寒酷暑,绝崖峭壁,华工们丝毫不畏惧,时刻展现着卓越的技术与才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无不令人感叹。

  艰苦卓绝的条件必然带来高风险,据记载,1868年,工程进展到内华达山——今天的美国人把这段铁路称为“内华达山上的中国长城”,约有1000名华工死在这里。1970年,从当地沙漠中挖出2000磅(约合907.2公斤)的华工尸骨。这或许只是已经被“埋没”在铁路下逝去华工的一部分,累累白骨印证着华工们惨痛的历史经历。

  1869年,当最后一枚道钉砸入枕木,仅用7年,这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大铁路正式接通,然而这一被载入史册的时刻却缺少真正的“英雄”——华工们的身影。

  一个多世纪的湮没,一个多世纪的流转。2014年5月,铁路华工入选美国劳工部名人堂,华工们的巨大贡献才终于受到重视和肯定。

  揭开尘封的记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华侨华人对美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务院侨办支持并指导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反映华工参与修建美国世纪工程中央太平洋铁路的纪录片《金山梦——寻找·道钉记忆》。”何亚非介绍。

  从1865年到2015年,150年的风雨沧桑,再现的是那段感人的场景。作为该纪录片的制作方之一,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蔡照波谈及拍摄初衷时说:“中国人能修筑万里长城,同样能修建美国铁路。太平洋铁路见证了华工为美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华工的功绩应该得到认可,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待遇。”

  该纪录片从筹备到拍摄初步完成共历经一年半的时间,蔡照波介绍,“选择在150周年纪念的时间节点放映,就是为了让这段历史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回归人们视线。让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缅怀这些英雄,记住华工为太平洋铁路铺设所做的贡献。”

  为了真实地还原华工们赴美史实,该纪录片摄制组分两批,分别赴华工主要来源地广东省和美国两地拍摄,重走铁路遗迹。1.5万英里的路程,足迹遍布中央太平洋铁路重要历史遗址。

  “在拍摄当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10位参与铁路建设的华工后裔,遇到了一位自愿在寞山华人墓地守墓的美国人,”蔡照波称,“不仅如此,通过采访历史研究专家,真实、客观、全面地讲述了先辈的故事。”

  携手共筑未来

  今年正值中美建交36周年,何亚非说:“在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作为美国第一大亚裔族群,旅美华侨华人的参与与付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他们为中美友好交流合作积极奉献,是中美关系的牢固桥梁和坚强纽带。”

  “正如片名所提到‘寻找·道钉记忆’,我们制作这部纪录片就是为了重新找回华工们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能忘记150年前华工所做的贡献,不能忘记150年前华工所受的屈辱。”蔡照波表示。

  “最重的是,我们通过纪录片表达的不是悲情与不满,不是宣扬仇恨,而是希望通过真实地再现历史,展现华工们质朴的情感,来使我们铭记历史,积极面对历史,携手共筑未来。”蔡照波说。

铭记历史 携手共筑未来
海内外侨讯
传播中华文化 他们倾力倾情
摄影金马奖颁奖
华侨试验区搭高平台 华商看好
泰国归侨纪念抗战胜利
责编:孙少锋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