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如何才能中庸(品味古籍)

王兆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1日   第 11 版)

  《中庸》一书是根据《礼记》第三十一篇的内文写成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这一论点和苏格拉底的“中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的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意思是不走极端。《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教子》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清代大学问家俞樾在《茶香室续钞·三阶》中说:“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但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谁曾达到过呢?即使贤德渊博如孔子、孟子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情绪,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也有拿谎话搪塞别人的狡黠,这是不是也算天人合一?中国式道德之大瑕疵就在这里:教人做很难做到的事。中庸之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处事的“度”。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这些在哲学上都是说得过去的。

  什么状态可以称之为中庸呢?就性情来说,介于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奋发有为;就品格来说,介于清高和龌龊之间的,是力行、好学和知耻;介于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慷慨大方;在怠惰与过劳之间的,是意气风发,有劳有逸;在卑屈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谨慎;在封闭寡言与巧言令色之间的,是彬彬有礼不妄言;在乖僻与滑稽之间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风趣幽默;在寻隙好斗与猥琐自卑之间的,是不卑不亢,友善可亲;在优柔寡断与冲动任性之间的,是自我克制。这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道的解释,也可以作为我们对中庸之道的注解。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修养,人们并不是因为居于道德的高端,或拥有某方面卓越的才能而正确,而是因为“中道”的合理性,作为此时此地的最好方法,我们才那么做的。伦理学认为: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理性反复而行就会形成优良的生活方式——一种卓越、高贵、美好的习惯。

  中庸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刚刚好”并不容易。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达至中庸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还要看周围世界的状况。人人都不想犯错误也不想走极端,但当矛盾挤压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等待已经到了不耐烦的程度,不愠不火的谦恭就会让位于金刚怒目的反抗,气定神闲的安适就会被极端行为所取代,从而打破心态平衡,激烈的冲突如同手术刀劈开脓疮,在雷电轰鸣的铁血之后达到新的中道状态,这也是中庸的途径之一。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极端行为,很多改革也都带有违反既有规则的性质,就是证明。社会的改良大都是迫于某些积弊,那些有悖于既定法规的措施其实也是创新。因此,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恪守中庸之道,不仅不符合天理人情,甚至是甘于保守、姑息现状、鼓励积弊、逆来顺受。

  中庸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老也找不到正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翱翔于自负的边缘。偏于极端的人并不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相反的一端。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挥霍无度的人将俭朴者说成小气鬼。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能够看到什么行为属于极端,什么行为是合情合理,如同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分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就像人的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才算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过分。中庸之道是置于一个相对规范的环境而言,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则不必事事居中。有时候,骑墙是人品低下的标志,“和稀泥”不是中庸之道,正义感与合理表达才是中道。

从图博会看中国人读书新热点
如何才能中庸(品味古籍)
爱书妙语
《淞沪抗战日记》在晋出版
出版物信息格式规范出成果
《中国古代近现代报纸图集》出版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