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广东优秀儿女远离亲人和故土,奔赴西北边疆,投身戍边援疆事业,他们为保卫新疆、开发新疆和建设新疆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
步入设立在乌鲁木齐市华凌贸易城六楼的“粤新百年民族情”纪念馆,我们看到征集来的实物陈列柜中,当年进疆支援建设的广东籍人员的胸牌、袖标、军官证、书籍、信件、图片、手稿、照片等史料实物整齐地摆放在玻璃橱柜内,墙上还制作了一些展板。记录和见证近百年来各界粤籍人士奔赴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感人事迹。
在展出民国初年的文物照片和《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一书让我们认识了民国初年戍边爱国官员、边疆史学家、杰出的边塞诗人邓缵先,他是广东近百年间的第一代援疆人员,为新疆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撰写的《叶城县志》在1962年中印边境之争中成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50年代初,新疆刚解放,百业待兴,干部奇缺,中央发出支援新疆建设的号召,并于1953至1954年在广东招募400多名女知识青年入疆。随后,有大批的青年通过参军、从部队复员转业、兵团招干进疆,还有一批随陶峙岳部队起义后铸剑为犁的广东籍官兵以及一批已应征入伍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的岭南学院大学生,被王震将军“截留”入疆。
1956至1957年,为响应祖国“开发大西北”的号召,8000多名南粤儿女,辞别年迈的父母、吻别新婚的妻子、放下怀中的婴儿、舍弃优厚的物质生活,佩戴着“赴新疆工作队”胸牌,奔赴新疆。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归国华侨,巨贾富商家的少爷、千金,他们割舍富裕家庭,抛弃优裕的生活,来到西部边疆,有人还捐出父母寄来的巨款和金银首饰,献给新疆建设。
没有鲜花,也没有欢迎的人群,一颗颗年轻火热的心,融入寒冷、贫瘠却充满生机土地上的创业中。在那峥嵘岁月里,他们8000多名赴疆队员经历了新疆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不习惯的考验,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屯垦戍边,在和平解放新疆、剿匪斗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公检法稳疆斗争、国防公路建设中立下汗马功劳,涌现出一大批精英人物。
看一幅幅图片,如同穿越广东援疆的百年时空;读一行行文字,宛若经历前辈援疆的百年沧桑。展室通过文字、实物、历史照片等多种表现形式,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广东前辈为了新疆这块热土,献了青春献子孙的高尚情怀。当年的“小广东”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更年长者已驾鹤仙去,而纪念馆的资料珍藏定格了他们在新疆拼搏奉献的事迹,让后人感受到了爱国、敬业、奉献精神的力量。
如今,“粤新百年民族情”纪念馆,已升格为新疆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新疆广东人的文化沙龙、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