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拾起熟悉的毛笔 翻开久违的字帖

中国书法让汉语更迷人

本报记者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7日   第 08 版)

  美国丹佛孔子课堂学生恰尔希的书法习作

  北京语言大学书法篆刻研究所朱天曙(右)老师正在指导留学生书法

  美国纳罗帕大学学生弗瑞斯特和他的书法作品

  近日,一系列有关中国书法的展览陆续在各地举办:中国美术馆的汉字之美——驻华使节观赏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专场、山东大厦美术馆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艺术展、福建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法作品展……这些展览不仅吸引了中国人,也吸引了外国人;不仅吸引了成年人,也吸引了正值暑假的学生,体现出人们对于书法这一传统中国文化形式的喜爱。

  中国书法文化符号

  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琴棋书画被概括为中国传统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书”指的就是书法,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所谓“字如其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的古老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流传下的许多书法真品佳作,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当今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国古代书法真品频频拍出天价就是一个证明。

  今天,书法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走出国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中国书法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里,大多展示有中国书法作品。中国书法以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身份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悉、喜爱和接受。

  书法教育重回校园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上小学时,每周都有书法课,这一天要带着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一瓶墨汁或一块墨条去学校。从描红开始练习,逐渐进步到脱离红模子,独立在大字本上书写。而老师则会用毛笔蘸上红墨水,把写得好的笔画和字圈出来。谁的本子上红圈圈多,就说明谁的毛笔字写得好。

  曾几何时,书法课从学生的课程表里悄然消失。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别说毛笔,就是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也在以极快的速度被键盘和鼠标代替。汉字书写现状堪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书法进校园”的工作。据悉,北京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学生将按年级、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1—2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3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毛笔兼学。

  另一方面,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学习书法的少年儿童不断增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就有不少学生报名参加少儿书法培训班,第一次握起毛笔,接触书法。在北京中关村某重点小学上4年级的男孩兆颉就已经在课外少儿书法班上了两年。平时好动淘气的他,端坐在桌子前写起毛笔字来有模有样。

  书法助推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飞速发展,而书法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在每年的“汉语桥”中文比赛中,不少参赛外国学生登台挥毫,凭借中国书法而胜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的身边聚集着不少优秀的留学生,其中俄罗斯留学生大卫表现突出。大卫来华后,一边学汉语,一边练书法。他喜欢秀美的风格,主攻赵孟頫,并在2014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总决赛上夺得冠军。日本北九州实力大学的松森美树也曾以优美的书法获得汉语桥地区比赛的第一名。

  美国丹佛孔子课堂成立于2007年,以书法教学见长。多年来,有几百名美国大学生在此研习书法,其作品多次参加中美两地的书法作品展,成绩斐然。屠新时老师在美国大学和丹佛孔子课堂执教多年,他说,来此学习的大多数美国学生是第一次使用毛笔,第一次接触汉字,汉字的奇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的耿涛老师专门从事留学生书法教学。他经常组织留学生到著名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参观。他说,让外国学生亲自嗅一嗅徽墨的芳香,摸一摸端砚的细腻,看一看书法名家的真迹,可以使他们直观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俄罗斯学生尤拉。一次上课时,尤拉告诉他,家人说她笨,1小时才写4个字。耿涛觉得奇怪,详细询问方知,原来,她先用毛笔笔尖勾出字的轮廓,再小心地用点墨填充。这实际是在画字而非写字。经过解释,尤拉终于明白了写字和画字的区别,慢慢练习,字越写越好。

  南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书法虽然不能作为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但了解和练习书法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认读、书写汉字还是有所帮助的。

  墨迹留白中体现的阴阳,挥毫书写中的精气神韵,字落纸上黑白间的朴素风致……中国书法艺术直观地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传播着中华文化那经久不息的魅力。

中国书法让汉语更迷人
母亲节礼物
爷爷的美德
游庐山
我成了美国小镇上的“名人”
中国语言文化远播重洋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老师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