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4日 星期五

《赤子丰碑》演绎南侨功勋

杨志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4日   第 16 版)

  舞台剧《赤子丰碑》演出剧照
  图片由暨南大学提供

  在抗日的战线上有一批特殊的卫国者,很少为人熟知。岁月流转,这段暂被遗忘的记忆在近日再度回归人们视野。8月28日,讲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舞台剧《赤子丰碑》在广州暨南大学礼堂举行首演,带人们再次重温了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出席并致词。

  南侨机工铸就赤子功勋

  “《赤子丰碑》反映了南洋华侨回国支援抗日战争,再现南侨机工们奋战在滇缅公路上的真实故事。当年全面抗战,条件艰苦卓绝,而这次南侨回国抗日是最有序、最集中、最悲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华侨团体英勇抗日事迹之一。”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暨南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庄汉文回顾那段历史不无感慨地说。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当时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基本沦陷,日军切断交通要道,滇缅公路就成了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然而,道路虽有,熟练的司机和技工的匮乏成为另一个难题。

  出于使命的召唤,1939年,近3200名正值意气风发年华的南洋华侨子弟放弃优越的生活,先后奔赴抗日战场,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打通了抗战“输血”线,为中国军队输送了大量物资和装备。

  “近3200名南侨机工参加服务团,将近一半人牺牲,他们的功绩卓著,这一段英雄的历史需要再现。”庄汉文称。正如“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基座上书写的四个大字“赤子功勋”。

  敬畏之心再现赤子柔情

  舞台剧《赤子丰碑》共分《告别南洋》、《征战滇缅路》、《桥之魂——功果桥》、《归途》、《不朽的英魂》5个部分,剧本从创作到演出几经波折。

  “2008年开始我们联谊会就到海外收集华侨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更熟悉了南侨机工的事迹,便萌生了再现这段历史的念头。”《赤子丰碑》的创作者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会长吴多杰接受采访时称,“通过走访健在的南侨机工,更加感染了我,坚定了再现这段历史的决心。”

  “十年磨一剑”,最终在今年2月完成剧本。历经了半年的排练,终于正式搬上舞台。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的演员都是来自暨南大学侨联、华文学院侨联以及广东省南归侨联谊会的成员,他们几乎没有专业演出经验。

  “从10岁的孩子到82岁的退休老人,他们凭借一股热情,一股对英雄的敬畏,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吴多杰介绍。

  “这次活动的规模很大,经费吃紧,吴多杰会长拿出自己半年的退休金来购买服装、道具。”暨南大学侨联会常务副主席沈洁薇说,“还有一位华侨得知剧组缺少黄包车的道具,便自己花钱购买车架,并把自己珍藏的从南洋带回来的布匹做成车篷。”

  传承历史缅怀赤子英雄

  “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赤子丰碑》的上演是非常有意义的,让人们铭记爱国华侨华人抗日救国的历史,让华侨华人爱国情怀能够传承下去。”庄汉文说。

  《赤子丰碑》用最真实的情怀演绎了南侨机工抗日救国的历程,用最真挚的行动传承着对英雄的缅怀。

  “《赤子丰碑》的成功首演要感谢很多人,他们的慷慨无私和对历史的敬意,促使我一直坚持过来。首演后接到了很多邀请,我们不要出场费,我们只希望尽一点绵薄之力让人们了解那一段南侨机工悲壮的历史,让下一代从中能够受到感染,让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得以传播。”吴多杰激动地表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把握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秘鲁侨胞捐百万美元
延续“飞虎队”历史的人
笔写报国志 歌唱故园情
文化碰撞 戏如人生
海外华文媒体一行体验新疆伊犁民俗
《赤子丰碑》演绎南侨功勋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