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4日 星期五

见证盛典 同沐荣光(看台人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记者采访阅兵式感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4日   第 07 版)

  海外版 叶晓楠
  位于天安门西侧观礼台。

  海外版 赵树宴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临时观礼台。

  海外网 王 栋
  位于南池子大街东侧至南河沿大街西侧。

  海外网 谢 明
  位于人民大会堂北侧临时观礼台。

  海外网 姚丽娜
  位于天安门西红墙至南长街东侧。

  海外网 王 越
  位于南河沿大街东侧至东单。

  海外网 朱惠悦
  位于东单至建国门。

  海外网 王 腾
  位于天安门东红墙至南池子大街西侧。

  海外网 许 兰
  位于公安部门前至正义路。

  有一种刷屏叫“中国红”

  海外版 叶晓楠

  9月3日,我们许多人的手机,都被中国红刷了屏。

  从半夜时分开始,手机的微信朋友圈里,便满目尽是鲜艳的国旗和像“祖国万岁”这样的祝福。大家不约而同晒出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而我的运气要更加好一些,成为到天安门现场采访纪念大会的媒体工作人员之一。在那里,我看到了更多的中国红,以及更多人把这片中国红传播出去的热心。

  在阅兵式现场,不论受阅飞机所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飞过广场上空,还是受阅官兵们手中高擎着的红旗;不论看台上数以万计的观众们手中使劲挥舞的国旗,还是许多人拿在手上的红色请柬;不论部分观众身上特意穿着的中国红衣服,还是他们精心贴在脸颊上的红旗贴纸……红色,这个备受中国人喜爱的颜色无处不在,始终在我眼前飘荡。

  带齐装备拍“阅兵”

  海外版 赵树宴

  作为摄影记者,在阅兵式正式开始前,我大脑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上什么焦段的镜头尽可能不留遗憾。在办公室里换这个镜头又换那个镜头反复多次,还是没有把握。索性把所有装备全部带上,免得后悔。

  9月3日凌晨2时30分,我坐上大巴前往天安门广场。在既定位置下车后,我拖着沉重的器材缓步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

  上午10时,阅兵正式开始。在激昂的进行曲中,三军仪仗队首先亮相,还有抗战老兵方阵及外国方阵……人们欢呼着,手机举过头顶不停地拍,我举起相机将这历史的瞬间定格。不能漏掉每个画面,我内心这样想。此刻,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天上战鹰飞翔,地面战车轰鸣,联合军乐团向世界展示了一场催人奋进的视听盛宴,雄浑的抗战歌声穿越时空,鲜红的英模旗帜猎猎作响,军歌之中、战旗之下,新时期的中国军人展示新时代风采,彰显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

  在现场,有的只是兴奋

  海外网 王 栋

  9月3日凌晨,海外版及海外网各部门记者整装待发,大部分记者肩扛手提各种装备,目测人均负重近30斤。但包括我在内的同事们并不觉得累,有的只是兴奋,因为来不及疲惫!

  终于,在10点整,纪念大会正式开始。看,老兵乘坐的车辆正在向我们开来!空中飞过的直升机排列出整齐的“70”字样。此情此景,似乎让时间停滞、让岁月永存,老兵的容颜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烽烟岁月。他们的背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千千万万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死的忠魂。

  在老兵们身后,一个个英雄的集体踏着前辈的足迹走来。耳边,伴着熟悉的歌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战车隆隆驶过,战机呼啸飞越。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面前,足以告慰先烈。

  快门记录“流动的”阅兵式

  海外网 谢 明

  9月3日凌晨两点半,我们海外版和海外网一行9名记者坐上了前往天安门的班车。

  为了准确记录下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和发生的事情,我也是“全副武装”。照相机,用来拍摄任何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画面;手机,用来分享各种类型的图片;摄像机,用来捕捉阅兵方队的特写和细节……总之,在以全媒体报道为主流的现代媒体报道中,各种载体我都一应俱全。虽然拍摄难度很大,但在一场特殊而又重大的活动中,我坚信,我一定会发挥出最好的实力!

  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9·3”阅兵转眼间就结束了。作为第一次参与报道的网站记者,我感到时间转瞬即逝,还没完全从军队的整齐划一、装备的高端精良和现场观众的慷慨激昂中释放出来。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全世界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和平心愿和国家的迅猛发展!我们相信祖国会更加辉煌!

  “第122步阅兵区”看阅兵

  海外网 姚丽娜

  在确定自己可以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时候,我内心真的还激动了好一阵子。激动过后,随之而来的问题让我也思考了很久。与其他同事不同,我被固定在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天安门西观礼台的西侧。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是徒步方阵121个正步结束的位置,我自己把这叫“第122步阅兵区”。与天安门正前方的区域相比,如何才能在这里抓拍到有震撼力的照片呢?

  不过到现场后,我抬头发现,人民大会堂在我正对面。有了,大会堂做背景的阅兵方阵就是我的镜头主角!于是,做好准备工作后,便静待阅兵式到来。

  “哇,好整齐,好帅!”阅兵正式开始了,我耳边充斥着各种赞叹。也有人被阅兵震慑得发出感慨:“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感觉到抗战离我这么近,经历这一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为了胜利的纪念

  海外网 王 越

  9月3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日子。作为海外网记者,我有幸亲临现场,与全国亿万观众一起,见证祖国为70年前那一场正义的伟大胜利而举行规模空前的盛典!凌晨3时,长安街上,一排军官正步从天安门前走过,战靴“嗒嗒”落地,声音回荡在广场。他们在为阅兵做着最后的准备。

  7小时后,56门礼炮70响齐鸣,声音响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上空。载着抗战老兵的车辆缓缓驶过长安街。车身上一面面英雄的浮雕,犹如一部部鲜活的历史。侵略者悍然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和无数英雄一起,在民族危亡之关头,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终取胜利!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一个个历史书上熟悉的名字从眼前经过,告诉世界,他们将继承先烈的遗志,誓死保卫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

  为做好阅兵报道而不懈努力

  海外网 朱惠悦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的时候,我上大二,清晰地记得10月1日上午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候那振奋人心的时刻。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作为一个初入行业的媒体记者,我能有机会亲临现场,通过我的镜头、我的笔为海外同胞记录最前方的感动。

  为了能够胜任阅兵前方报道工作,我与同事们多次进行现场报道直播模拟演练,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每一个细节都设想了不同情况的应对,更快、更准确、更贴近受众是前后方配合的终极追求。

  而在此之前从没接触过H5产品的我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经典案例,熟悉软件里的每一个功能。由于软件并不完善,有时由于一个小问题整个页面都要从头制作。我要求自己耐下心来将每个标点、每个符号位置都尽量做到最好。因为阅兵报道这样一个机会非常难得,值得我万分珍惜。

  在现场感受民族之魂

  海外网 王 腾

  对于这次阅兵盛况,海外网首度采用微视频秒拍技术呈现,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极具创新意识的突破。在到天安门现场前,前方报道小组每人均做了长时间的秒拍技术测试,确保这项最新的视频技术得以在阅兵报道中充分利用。

  能够亲临天安门广场采访、观看阅兵,本身就是一项无限光荣的事情。现场给人的感觉除了震撼之外,还有国家力量的强大与民族之魂的凝聚。

  阅兵时间不短,可是却过得很快。当所有人都在惊叹军人身姿之风采、装备通场之雄壮时,阅兵已经将要结束。在一个个步兵方阵和装备方阵的背后,是中国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大幅度增长;在这次阅兵成功举行的背后,有无数人默默地付出和奉献;在前方记者团队的背后,是数十个身在后方的同事辛勤的汗水,历史会铭记这个时刻。

  阅兵现场让我心潮澎湃

  海外网 许 兰

  9月3日凌晨3时,准备许久的天安门阅兵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这一支前方报道团,又名“直播突击队”,也踩着阅兵的节奏奔赴现场。

  天蒙蒙亮,我开始从天安门出发沿着长安街一路往东,经过正在彩排训练的三军仪仗队、英模方队和装备方队,此时所有的受阅方阵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训练阶段,但是士兵们的身上没有一丝疲惫的气息,相反,随着太阳一点点升起,一股兴奋和紧张的情绪飘散在空中。

  因为身处在候场区,看到的更多是电视上大家看不到的画面,然而这些画面却更让人心潮澎湃,我将它们一一拍下。

  阅兵正式开始,在老兵方队候场区,老英雄们的满头银发告诉我们这群年轻人:祖国太需要这样一场阅兵来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这个场景令我终身难忘!

见证盛典 同沐荣光(看台人语)
网友热议
图片报道
全球超10亿网民盛赞“9·3”阅兵彰显大国情怀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