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荒漠崛起一座城(新疆·新变·本报记者带您看新疆)

本报记者 申孟哲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01日   第 04 版)

  克拉玛依夜景

  克拉玛依市民参观城市规划馆

  83岁的王延明老家在河北承德。1955年,他从北京调到新疆,在油田上负责钻井工作。从自治区成立至今,60年倏忽而逝,他再没离开过新疆。

  谈及往事,老人说,让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在的、当时“根本就不存在”的克拉玛依,“竟能变成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

  从一个人到一片绿洲

  退休前,王延明在克拉玛依采油机二厂担任党委书记。二厂所在的位置,是距离克拉玛依市区30公里的白碱滩区——60年前,勘探至此的石油工人,望着眼前茫茫一片的盐碱戈壁,遂起此名。

  现在,这里有一片绿洲果园,名为“延明园”,就以老人的名字命名。在院子里见到王延明的时候,他一双白色球鞋上沾着泥土。几十年间,别人回乡探亲,带回来的都是土特产;但他回家,却总是习惯性地带回树苗。

  1984年,时年52岁的王延明心脏不太好,长期住院。为了不耽误厂里工作,他便主动请辞。忙惯了的他却没有闲下来,而是换了一条战线继续工作:种树。

  “最开始搞绿化,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差,留不住职工。”王延明回忆道,当时白碱滩几乎没有植被,每天都会刮起8-10级大风,风沙肆虐,环境恶劣。

  退下来的王延明,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绿化委员会。他手头可以支配的,只有10名员工家属。刚开始,他们在工厂、住宅区周围种树;3年之后,他们开始在戈壁上挖树沟。

  今天的延明园占地有100多亩,里面遍植杨树、李树、苹果树、桃树等,树丛间,还夹杂多种蔬菜瓜果。王延明告诉本报记者,30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场和养鸡场。之所以选在这里绿化,是因为“厂区和生活区已经栽满了树,没地方了”。

  平整土地、铺设管线、引来水源、修建小水库……3年时间,以前因风沙肆虐留不住人的二厂,变成了员工争相调来的香饽饽。“我们建了一个小公园,用不完的水做了喷泉,还在假山养了10只猴子。晚上特别热闹,周围电厂的、钻井厂的都来乘凉。”王延明老人说。

  从一口井到一座城市

  克拉玛依市区面积并不大,漫步于这座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维语意为“黑油”),却满眼都是绿色。

  在王延明的记忆里,1955年,克拉玛依还“什么都没有”。这片开凿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土地,当时只有戈壁滩上散落着的临时性平房,人们住在土坯房和帐篷里,热火朝天地为共和国建设贡献着年轻的力量。

  而现在,每到夜晚,克拉玛依河里会定时表演音乐喷泉。河畔的广场上,许多市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完全一幅塞外江南的景色;克拉玛依市健身公园里,各族人民则在足球场、篮球场、溜冰场上从事着喜爱的运动,场地费都是全免。市民还能在这里的健康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得到一份包括体脂率、骨密度等在内的详细报告,医生还会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就连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石油,在60年的时间里,生产方式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27岁的沙莎,现在是一名油田工人。和父辈们习惯提起遥远的祖籍地不同,她已经很习惯地把自己称为“克拉玛依人”。

  沙莎告诉记者,以往,在夏天40摄氏度、冬天零下30摄氏度的温差里,父辈们要以传统的人工方式在露天油田里来回穿梭,记录每一项生产数据;而现在,每口井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计量,通过移动网络,就可以实时将管道压力、出油量、温度等数据传回数据监控中心数据库;配备了油田防盗设备之后,工人们也无需现场值守,生产设备就能得到24小时监控。

  “我们这一辈人,再苦再累也能坚持,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现在,克拉玛依已经成了这么美丽的一座城,我真的做梦都没有想到。”王延明说。

新“大气法”出了哪些狠招?
符合特赦 一个不能少
不合特赦 一个不能多(聚焦特赦)
统一战线座谈抗战胜利70周年
东三省经济有望企稳向好
沈丹高铁今日开通
全国ETC联网提前突破2000万用户
荒漠崛起一座城(新疆·新变·本报记者带您看新疆)
开渔
贵阳大数据产业产值过百亿元
天津港爆炸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