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定居 滋润着哈萨克牧民(新疆·新变·本报记者带您看新疆)

本报记者 申孟哲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31日   第 04 版)

  哈萨克歌手在风情园表演弹唱。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大二的帕丽达·湖森,每年放假回家都会帮父母做事——她要在园子里招呼客人,卖一些哈萨克特色的食品。奶酪、奶茶、包尔萨克,帕丽达每天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给世界各地来的游客。

  她所在的园子,位于著名的天山天池景区山麓,名为“哈萨克风情园”,每年都有超过10万游客来到这里。以往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有了另外一种生活。

  风情园里展风俗

  哈萨克族,“自由之人”。如果你在哈萨克风情园里观看过他们的舞蹈,和着节奏感强烈的优美音乐,观看戴有鹰羽头饰的年轻男女跳起传统舞蹈《黑骏马》,一定能想象他们游牧的生活和悠长的历史。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他们崇拜雄鹰、能歌善舞,在冬夏之间,转场于高山湖水、草原牧场。

  而现在,居住在风情园里的哈萨克,已经完全适应了定居的生活——他们成为天山天池景区的西域旅游公司的一员,有的成为了风情园的导游,有的专业表演哈萨克歌舞,有的则负责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的风俗:传统的婚礼、弹羊毛、做毛毡、手工刺绣以及即兴演奏和瞬间填词的“阿肯弹唱”。

  换句话说,这一片园区,也成了一片有形的哈萨克文化保护与传承区。喝一杯热乎乎的奶茶,走过一片马头骨的“展区”,看哈萨克的孩子在树林里嬉笑着摔跤,穿着长裙的老人安详地缝着被子,哈萨克的时间和历史仿佛静止在这里。意犹未尽的游人,也可以走进哈萨克的毡房,围坐在地毯上,听歌手唱悠久的故事。

  “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哈萨克族。”在风情园担任导游的沙拉买提说。作为西域旅游公司的一员,她一个月可以有固定的3000-4000元工资。帕丽达一家4口中,母亲在园区工作,父亲则在外地做生意,供两个孩子上学。

  据了解,目前,在风情园工作的牧民,除去餐饮接待等收入,每年户均收入能超过4万元。

  西域旅游公司总经理李新萍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天池景区的整体生态,公司投资了2800多万元,对以前长期在景区游牧生活的102户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其中有82户都是哈萨克族,迁到山麓附近建设了风情园。作为国企,西域旅游为每户牧民建了两座定居毡房,并将其纳入员工体系,每年有保底收入,每年也会有至少5%的增长。

  牧民住进楼房

  乌鲁木齐县大庙村,在当地哈萨克人口中这片山脚下的土地被称为“南山”。夏季,这里是附近城市居民的避暑胜地;冬天,这里则是天然的优质滑雪场。51岁的克孜汗·木沙海的农家乐,附近就有5个滑雪场,每年游人都络绎不绝。

  两个多月前,克孜汗刚刚搬进新家。和印象中的毡房不同,他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一栋4层的楼房。克孜汗的新家面积有120平方米,窗明几净,屋子里充满了民族风情。

  “以前在山上住毡房,还有人住土坯房。2008年之前,我们一年也就挣个一两万块钱;2008年之后我们开始办农家乐,收入也逐步提高。刚开始,一年能有4万到6万元;现在,我的农家乐已经有300平方米了,儿子在家帮忙,一家年收入已经过10万元啦。”说起生活的变化,克孜汗大叔面露笑容。

  克孜汗的新家用上了地暖,县里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煤改气”,天然气也通到了家里。这栋造价20多万元的房子,国家给补贴了5万,村里还补贴了2万元。

  克孜汗的生活,也是新疆牧民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全区已有超过21万户游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定居率达到78.7%。每户定居牧民,居住的建筑面积和畜圈建筑面积都不少于80平方米。

文创:让故宫走进生活
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4721项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济南闭幕
瑞士伯尔尼“遇见中国”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
甘肃泾川大云寺迎回佛祖舍利
定居 滋润着哈萨克牧民(新疆·新变·本报记者带您看新疆)
海南东方祭奠抗日遇难同胞
天津滨海新区中小学如期开学
责编:陈劲松 孙 懿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