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

线上随时掌握动态 线下拓展交际圈子

海归融入社会更“接地气”

周鑫 王亚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8日   第 08 版)

  赖洋制图

  黄金堂(左二)在参加“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时,与“千人计划”专家吴军(左一)讨论国内微电子行业的现状、北方微电子的工作环境和国内的人才政策等。
  受访者供图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究其缘由,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创新创业氛围的提升,为海归提供了更多融入社会的渠道。

  时时关注国内环境

  刚过而立之年的黄金堂,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的培养博士,现任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他曾在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工作,现在的他想回国到高校工作。“在多个研究所的工作经历让我具备相对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研究方法。我希望把这些知识通过高校资源更快更直接地传授给年轻人,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为了及时掌握国内的就业创业动态,工作之余,黄金堂每天都会通过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和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获取国内最新最快的信息。“移动通信技术的确给我们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了解国内信息的渠道。”

  除了线上及时掌握国内动态外,黄金堂也曾多次回国参加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活动,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环境。在和其他海外人才交流过程中,黄金堂有两点感触最深:一是要有真本事,一定要有闪光的东西;二是要接地气,不要和国内环境脱节太厉害。“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可以和国内单位合作,选择性地参加国内的一些活动,来了解国内的政策环境,做好应有的技术储备和心理建设,避免回国后不适应。”

  黄金堂在国外工作期间,和国内的很多单位也保持着合作和交流。对他来说,不存在人脉断层的问题。

  正在申请“海聚工程”的郭江,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为了让自己更了解国内环境,他也通过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国内高校交流等活动拓展社交圈。“主要还是通过跟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多参加国内举办的引进海外人才的活动。”

  线上随时掌握动态

  参加了“2015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的近百名海归加入了活动主办方创建的同名微信群。海归们常在群里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寻求建议也互相鼓舞。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了一个月,但他们中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联系。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兴起,为海外留学人员量身定做的大赛和活动也层出不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活动得以延续,也让海归有了更亲密的线上互动圈。

  就职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研办的熊峰,在法国留学期间就通过互联网和国内联系。“留学时,通过各种即时聊天工具,可以和国内的亲朋好友无国界地保持联系;通过对国内新闻的关注,我知道每天的热点事件,不至于产生环境‘断层’。”熊峰说。

  同样,张亨德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是通过线上随时获取国内动态。“我主要通过电脑与国内保持沟通,看一些国内的新闻、电视节目或者网站。”张亨德说,相对于早期的华侨和留学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已经大幅减轻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我们可以比较及时有效地看到国内的信息。在国外不仅可以看国内的网站,也可以看国外的网站、国外的报道分析。也就是对比多个媒体,去了解国内的动态。”

  线下拓宽交际圈

  张亨德留学时,通过在寒暑假回国实习更快地了解国内的状况。回国后,他更多地是加入海归社群、参加海归活动,来拓展交际。“这些方式把线上线下的活动都结合到一起了。此外,我会参加各种创业营、海归主题聚会。我们海归都很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

  从带创业项目回国做宣讲,到成功融到第一桶金,“90后”小伙吕梁和他的团队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投资人徐骏跟他说,这种幸运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资本永远都在寻找有准备的人。

  回国后,吕梁的团队到很多地方做过宣讲。通过投资人推荐,参加创业咖啡、路演之类的活动,吕梁认识了一群同在创业道路上的朋友。“只要你有一个出色的想法,努力把它完成好,资金总是不缺的。”吕梁说。

  吕梁对项目的融资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团队在融资时,除了考量资金,更看重投资人背后的资源。因为我们要考虑下一轮融资,拿到资源怎么才可以把产品做大,这就是一个有效的人脉。”

  针对海归是否越来越融入国内环境,熊峰表示,短短两年就让海归融入社会难的问题得到质的改善,这未免有些理想主义了。但相较于以往,如今海归回国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的确有所提高。“首先,海归数量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海归背景,而具有相似经历的群体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阻力大大降低。同时,海归群体相互间的社会支持系统得以增强。其次,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应政策,为海归尽快适应当地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海归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熊峰说。

修复“时空断层”(创事记)
海归融入社会更“接地气”
徐辉和他的金融世界
创业人的眼光
广告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