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阿布都·卡德尔·穆沙着白衬衫,头戴花帽,左手持拨片,右手握揉弦器,坐在中央。像他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拨片在卡伦琴弦上划出清澈悦耳的乐音。坐在他右手边的5位鼓手开始有节奏地打起手鼓,左手边的3位老者的乐器也一齐奏响。
随着鼓手们粗犷沙哑的歌声吼出,一场极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开始了。
他们是维吾尔族人,也是其中的独特一支,他们的名字,叫做“刀郎”。
生命的弹唱
从阿克苏向西南驱车两个多小时,记者在阿瓦提县见到了保持着独特衣着、风俗、歌舞和生活习惯的刀郎人。
在维吾尔族,口耳相传下来的歌舞被称为“木卡姆”,而刀郎人的独特宝藏,则被称为“刀郎木卡姆”。
“不说别的地方,在阿克苏,你走在街上,只要有地方响起刀郎木卡姆,无论是七八岁的孩子,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跟着音乐跳起舞。”24岁的安卡尔告诉记者。说起本地的刀郎文化,这位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一脸自豪和骄傲:“怎么样,震撼吧?”
确实,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体会“用生命弹唱”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
这种情景就是,鼓手们和着节拍,脖子上青筋突起,声音毫无修饰,粗粝时如沙砾,高亢时若雄鹰,温婉时如流水;阿布都身旁两位和他一样须发皆白的老者,一位操弹拨乐器“刀郎热瓦甫”,一位手持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全身心沉浸在合唱中。
刀郎,又名“多浪”,在维吾尔语里,是“聚集”、“扎堆”的意思。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中国大地上最神秘的部落之一,最初并非是固定的群体聚落,而是从各地聚集在一起的人。
自由的涂抹
阿瓦提县文化馆二楼,有一间面积不大的画室,里面环状摆放着10幅画板。衣着简朴的刀郎人,有男有女,有的正对着画板沉思,有的则手握画笔、蘸上油彩,在画布上勾勒和涂抹。地上,则堆放着30多幅已经完成的作品,右下角用维吾尔文写着作者的名字和完成的时间。
这些画作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情。用笔上,色彩浓烈,感情饱满;内容上,则多是反映刀郎人日常生活的内容,如酿制刀郎特有的葡萄酒“慕萨莱斯”、收割、犁地、捕鱼、刁羊、买卖西瓜等等。
而这些画作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农民。
60岁的伊明江·艾麦尔告诉记者,他平均两三天就能创作这样一幅画。在阿瓦提县这个著名的“刀郎农民画之乡”,像伊明江这样的农民画家骨干成员就有100多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普通的刀郎农家随处可见,而且走向了国内外的辽阔土地。2005年新疆民间艺术节,展出的农民画中,超过1/3来自阿瓦提;2009年,13幅阿瓦提农民画被送到华盛顿展出。
文化的传承
阿布都老人的卡伦琴是自己手工制作而成。他用不熟练的汉语说,这是“扬琴的爸爸”。在史籍里,这种形制酷似扬琴的乐器,曾被称为“七十二弦琵琶”,音色则似古筝,但更清亮。翻译告诉记者,老人不仅自己做琴还有收藏的习惯。在他家里,藏有“300多岁”的卡伦琴,和“100多岁”的刀郎热瓦甫。
和刀郎艺人中最出色的那群人一样,阿布都老人也曾到过许多地方演出。“光北京就去了4次,还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过呢!”老人操着维吾尔语,激动地用手比画着。
文化传承,人是关键。到现在,老人已教过两三百个学生,“还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