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遍地战火 弦歌不止(抗战精神地标系列报道·文化传承篇)

本报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西南联大旧址。
  (资料图片)

  八年抗战,中国大学,集体内迁,纵使遍地战火,弦歌依旧不辍。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国文化和教育薪火相传,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种得以保存。

  时至今日,每当后人来到抗大旧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安谷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等文化旧址时,总能体味到这些代表着不屈精神的文化地标,所承载的那份顽强与执著。

  

  大学内迁: 

  炮火中读书声不绝

  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抗战时期,无数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奔赴延安,抗大规模空前发展,后来在晋东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2所分校。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参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使得“抗大抗大,愈抗愈大”。而今,经过复建,在抗大纪念馆,人们可以通过各类馆藏文物,遥想当年抗大的历史风貌。

  战火纷飞之中,大学内迁同样惊心动魄。卢沟桥事变后,众多华北及沿海城市高校、研究院所纷纷南迁、西迁,各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实验仪器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迢迢千里从华北、华东迁到内地,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传道、授业、思索、研究、写作、创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大学内迁在战乱之时,极其艰苦,并且由于多数大学的迁徙过程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迫于战火临近,不得不一再搬迁,各学校所到之处,皆为落后山区,无不备尝艰辛。令人称奇的是,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

  故宫南迁:

  文物搬迁创造奇迹

  抗战期间,历代书画大师的真迹,数万份珍贵的历代史料档案以及国宝级青铜器、陶瓷器,故宫南迁文物在艰苦甚至是惨烈的战争环境中,虽然辗转大半个中国,但文脉不绝、精神不灭。

  这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1.9万余箱文物从北平运抵上海。1936年底文物被运抵南京。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迁移:南线,最重要文物经南京、长沙、贵阳,运往安顺;中线文物由水路经汉口、重庆、宜宾运抵乐山;北线文物装火车由宝鸡入成都至峨眉。地迤万里,辗转颠沛,备尝艰辛,这批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才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奇迹。

  在这场文物大迁移中,文物工作者们不畏艰险,接受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生命洗礼,文物存藏地的民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今,当年保护国宝的行动,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文物存放地已被很好保护起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在四川乐山安谷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陈列着的陈旧照片、泛黄的信函、详细的文字介绍,向观众还原出了70多年前的历史,讲述了那份守护、责任与情感。

  名人故居:

  旧址见证难忘岁月

  随着文化内迁,许多名噪一时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西南,抗战进步文化如火如荼,在疾病、轰炸、贫困之中,凭借着顽强的精神,他们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今,那些散落在巷陌的名人故居,宛如珍珠一般,串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成为抗战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12月,徐悲鸿的名作《巴人汲水图》以1亿多元成交,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便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如今,来到徐悲鸿当年居住的盘溪石家花园,站在旧居旁,还可回味缅怀徐悲鸿忧国忧民之情。

  广西桂林去年启动了文化标识建设,首批设22个标识反映抗战文化,通过这些标识,人们可以寻找到何香凝、茅盾、田汉、欧阳予倩等一大批名人在桂林期间住所的旧址,也能在身边发现叶挺被囚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生活书店桂林分店等重要的文化机构旧址。

  抗战的文化旧址分布广泛,类型十分丰富,目前,中国多地纷纷保护并修缮多处抗战遗址,并最大限度向公众开放,相关学术研究和调查也正在开展,这一处处抗战文化地标,成为无数人寻访抗战精神的圣地。

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遍地战火 弦歌不止(抗战精神地标系列报道·文化传承篇)
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增20.8%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00列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出版 披露日军投降内幕
日本外务省涉华档案 还原中共敌后抗战细节
任何反省都不该隔靴搔痒(望海楼)
我空军多型飞机赴西太平洋训练
新疆军区演练“坦克大战”
日不应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作任何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