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回荡着嘹亮悠扬的歌声。循声而去,只见魏金栋正坐在钢琴前练声,这是他多年保留的习惯。作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声乐团团长,魏金栋说,一位优秀的民歌演唱者必须时时保持最好的状态,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必须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责任;这样用心唱出的歌,才能温暖人心。
在北京出生的魏金栋从小就对歌舞很有兴趣,8个“样板戏”说唱就唱,还排演过《洗衣歌》《大刀进行曲》等舞蹈,在学生时代就是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凭着天生的好嗓子,魏金栋考入了北京戏曲职业学院,之后进入了北京曲艺曲剧团。但是,内心深处不可抑制的对民歌的热爱,促使魏金栋离开了北京曲艺曲剧团,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声乐,最终进入北京歌舞团,正式开始了歌唱生涯。
春晚零点送祝福
上世纪90年代,魏金栋总是在大年初一零点钟声之后,在央视春晚给观众们带来新春的第一份祝福。为此,魏金栋被观众们亲切地称为“带来好运的使者”。那时的央视春晚没有现在这样高科技的炫目舞美,为准备春晚的节目,演职人员要在央视待两个月,凭着超乎寻常的热情、认真和责任感,一遍一遍地排练,一遍一遍地审核。两个月下来,整个团队也融合成一个整体,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热乎劲儿。
尽管对演出精益求精,可长年在舞台,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有一次,魏金栋在钓鱼台国宾馆演出时,国宾馆刚从国外进口的带子机似乎有些“水土不服”,越转越快,曲子升了半个调儿。魏金栋有些紧张:这高音还能不能唱上去?好在魏金栋演出经验丰富,能够很快冷静下来,凭着扎实的功底完成整首曲目,赢得一片喝彩。
用民歌传递乡音
1986年,魏金栋随北京歌舞团第一次出国演出。那时候条件艰苦,人员少,就十几个人,也没有复杂的舞台设计。但他凭着满腔激情和优美的演唱,赢得了华侨华人热烈的掌声。现在的演出条件可要好多了。前些天,他赴土耳其、以色列等国进行慰侨演出,所有人员加起来有四五十位。不过,现在的魏金栋压力比以往更大,因为台下的观众不仅有华侨华人,还有当地的居民,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兼任了演出的艺术总监。为了给海外华侨华人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为了能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魏金栋不仅要唱好歌,还要在舞台设计上下足工夫。虽然工作量多了,压力也大了,但他却觉得很兴奋很幸福,因为这说明祖国发展得更好了。
在2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魏金栋多次参加“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亲情中华·走进侨乡”等慰侨演出。老一辈华侨每每听到他的歌都会老泪纵横。演出结束后,他们会激动地握着魏金栋的手,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与祝福,感谢他带来熟悉而久违了的故乡的声音。通过多年的海外演出,魏金栋感受到祖国富强给华侨华人带来的自信和自豪,也深深感到,民歌是连接全球华人心灵的长丝带。时代在变,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情感不变,对民歌的热爱不变。因此,魏金栋更坚定了唱好民歌的信念。
热心于民歌发展
如今,魏金栋已是享誉歌坛的歌唱家,但谈起民歌,他却又激动又忧心:“我现在开车听广播,广播中都少有民歌了,这是很可怕的!民歌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失传啊。”因此,如何发展好民歌是魏金栋现在常常思考的问题。
民歌生于民间、盛于民间,不深入基层是无法传递民歌的独特魅力的。如今虽然新曲数量不少,但能广为传唱的少,能成为经典的更是少之又少。魏金栋认为,个中缘由恐怕跟民歌的创作过程有关:“原来写一首曲子要到基层待半年,跟当地老百姓一起工作和生活,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像现在有人坐飞机去晃悠两三天,怎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为此,魏金栋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采风和演出。深入基层体验到的各种风土人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演出时自然也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唱出真情。
魏金栋还注意到,现在有很多节目将民歌重新包装,民歌多了一些流行的元素,却已经没有多少民歌味道。这也引起了他的思考:难道民歌只有加上流行元素,才能被年轻人接受吗?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歌、喜爱民歌,魏金栋参加了《中华好民歌》的录制。在节目中,魏金栋对年轻的流行歌手耐心辅导,对自己不熟悉的流行歌曲也认真准备,那认真又可爱的神情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给观众带来好的歌曲,让民歌代代相传才是最重要的。”这位心系民歌发展的歌者,依然奔波在以民歌弘扬中华文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