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12日 星期三

东江纵队:“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深圳记忆)

■ 林晓斌 谢运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12日   第 07 版)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第一批被营救脱险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到达东江抗日根据地

  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阅兵式即将上演。阅兵仪式上,英模部队代表将首次编组受阅,华南游击队赫然在列。

  提起华南游击队,不可不提及东江纵队。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支抗日劲旅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的抗战意志,成就了一段不朽的佳话。

  

  扛起东江抗日大旗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战火从东北烧至东江。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入侵,并在10月15日宣布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日军登陆次日,中共中央指示,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的廖承志,派曾生等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近两个月后,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应运而生,分别由曾生以及王作尧任总队长。两支武装共200余人,共同扛起了东江抗日的大旗。

  其实,在两支武装成立之前,抗日的枪声早已经在东江之滨打响。1938年10月19日,在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第4天,东莞县常备队第一、二中队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个小队共200多人,在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设防,阻止侵华日军渡河向东莞进攻。这是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首次对东江入侵日军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之后,抗战的枪声更是不绝于耳。

  突破反共逆流围攻

  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纵队新编大队和第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两支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先后收复大鹏半岛的沙鱼涌及宝安县城南头,并在横岗伏击战中对日军进行沉重打击。

  据《东江纵队志》记载,1939年12月1日,新编大队(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获悉日军与友军的战斗情况后,由周伯民率领1个中队沿石(石龙)深(深圳)公路跑步急进,到达横岗圩以北的鸡心石,对日军几百人马进行伏击。鸡心石伏击战一役,毙伤日军30余人,成为部队创建初期敢于以弱对强的第一场日间战斗。

  部队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踊跃支援和参加抗日游击队。至1939年底,两支游击队已经发展到700余人,并在惠阳县的坪山和宝安县的龙华、乌石岩建立抗日游击基地,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

  正当敌后抗日游击战风生水起之时,1940年初,第一次反共高潮的逆流到了广东,广东国民党顽军纠集一八六师和地方武装3000余人,对两支人民抗日武装进行围攻。两支武装突围之后,向海丰、陆丰和惠东转移,遭到国民党顽军的围追堵截,损失严重,最后两支武装仅剩下100余人。

  重返前线建根据地

  正当部队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党中央5月8日发来指示,要求曾、王两支武装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军和国民党之间,大胆坚持抗日。遵照中央的指示,两支武装重回东宝惠前线地区后,中共广东省委派省委常委、特委林平(尹林平)担任两支部队的领导,并于9月在宝安县的上下坪村召开部队的干部会议,决定将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和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委,两支队伍分别进入东莞县的大岭山和宝安县的羊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第三大队在黄潭打退日军200多人的进攻,毙伤敌军数十人;1941年6月,百花洞一战,击毙了日军长濑大队长,把600名日军和伪军围困两天两夜,歼敌50余人,广州日军首脑哀鸣:“这是进占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在宝安县的羊台山根据地,第五大队也毫不示弱,粉碎了敌人先后1000余人的“扫荡”,毙伤日军大佐指挥员以下70余人。到1941年秋,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

  东江纵队正式成立

  随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陷香港,封锁了港岛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志士。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要求不惜任何代价,营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人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担起重任,从香港先后营救出文化界和民主人士约800人,并安全护送到大后方。

  1942年春,根据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梁鸿钧、政委林平。部队整编为1个主力大队和4个地方大队,以加强东江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春,游击总队连连出击:护航大队夜袭大亚湾马鞭岛;独立第二中队在罗浮山区开辟抗日游击区;主力大队炸毁福永炮楼,拔除广九铁路和宝(安)太(平)、莞(城)太(平)沿线日伪军的一批据点,死死卡住广九铁路这条敌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让日军惊呼“广州和香港之间地区是治安之癌”。

  游击队的频频出击,终于让日军按捺不住。1943年11月,日伪军出动9000余人,号称“万人扫荡”,对大岭山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下旬又对宝安根据地实行“多路围攻”,但都以游击队胜利突围而告终。直至1943年底,部队已经发展到7个大队。12月2日,党中央指示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辖7个大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至此,东江纵队正式成立。

  东江纵队成立后,全军乘胜前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直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8年的全面抗战中,这支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日、伪、顽夹击中的人民抗日武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余人的队伍。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1946年6月底,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定,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以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第三野战军的战斗序列。在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下,参加了解放华东战场的鲁南、莱芜、豫东、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

罗湖区为文化企业筑梦
东江纵队:“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深圳记忆)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