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官员近日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去年占领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后,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杀戮超过2000人。
按惯例此类消息不会详细提及这些人遇害的时间和其他细节。这种宣传策略意在制造一种效果:强化国际社会对IS暴行的感性认知,从民意层面推动其他国家政府提高打击IS的力度。
从“基地”组织形成气候之日起,这种策略就被广泛应用,但由此促成的“军事打击”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虽然不时传出恐怖组织头目被毙的消息,但军事打击政策的制订者显然没有考虑到恐怖组织极强的自愈能力,即便在重要头目被打死、连续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战争的运行是有其自己的规律的,一旦战事开启,鲜血和仇恨就会火上浇油。对“神圣”事业的追求会让更多人前仆后继,这样就能解释,“巴格达迪”并不是一个人名,IS头目的继任者都叫“巴格达迪”。
把IS看作“恐怖组织”会有助于加大军事打击的力度。流行的观点认为IS的邪恶性质注定其会走向灭亡,军事打击会加速这一进程。
土耳其的加入也是在这一认知下做出的举措,但其能发挥多大作用却很难说。美国牵头展开的军事行动持续了将近一年,IS仍然控制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片地区。
西方社会应该反思在打击IS时采取的“军事第一”的做法,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IS的权威:不仅在控制区域保住了权力,而且还成功地挫败了外部世界的“削弱和摧毁”它的图谋。
为数不多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开始认识到,IS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恐怖组织,而是开始成为一个拥有一定规模的政治实体。IS正在落实与管理相关的措施:为居民发放身份证,颁布渔业准则以及保护资源规定,要求汽车携带急救箱……
遏制IS扩张的传统军事方式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实现政治和解,单靠军事策略还不足以击败IS。很显然,政治和解进程还没有提上日程,这导致IS在伊拉克、叙利亚和其他战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地盘,紧张的教派关系更加严重。
除非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否则像IS这样的组织将会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