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07日 星期五

立秋夜来香

肖复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07日   第 15 版)

  尽管立秋过后还有一伏,炎热并没有过去,秋老虎依然厉害。但是,毕竟节气到了,秋天到来了。最明显的节气征候,是树上的叶子再没有春天那样碧绿,也没有夏天那样旺盛,而在悄悄地转黄,甚至开始飘落。过去有句成语,叫做叶落知秋。秋天,意味着大自然的生命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说起“叶落知秋”这个成语,忽然想起已故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讲他父亲吴玉如先生的一段逸事,说吴玉如先生当年讲课时测试学生文学智商,出的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叶落( )天下秋,填“而”字满分,填“知”字及格,填“地”字不及格。“而”是虚词,有想象空间;“知”是实词,太实了;“地”,叶子不落在地上还能落在天上吗?太糟了,肯定不及格。这道填空题,依然可以作为今天的试题,在立秋之日考考我们自己,应该算是关于立秋文化最简单却也最有意思的测试。

  关于立秋文化,和树叶相关的还有很多。比如,在过去的老北京,立秋之日,讲究头上要戴楸叶。当然,是为了取楸和秋字的谐音,表示与秋共舞的意思。不过,也说明树叶和立秋的关系确实密切。春天,小孩子或姑娘会在头上戴花,但是,立秋,是不会戴花的。并不是这时节里已经没有春天那样多的花,立秋前后,正是栀子花、茉莉花和芙蓉花开得旺盛的时候,只是,人们不会选择花来戴了,因为和节气不符。这就是节气的厉害,它在千百年中将习惯固化下来,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

  关于立秋的民俗,除了戴楸叶,还有很多。比如,贴秋膘,吃瓜果,不能再喝生水。戴楸叶的传统如今已经消失,但是,后三者依然存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不能再喝生水,是说夏天天热喝点儿生水还行,但节气到了立秋,这时候的生水叫做“秋头水”,喝了会闹肚子,还会生暑痱子。这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

  吃瓜果,当然是说这季节正是瓜果上市的时候,可以趁机多吃一些。这里的瓜,指的不仅是西瓜和香瓜等甜瓜,还包括黄瓜、丝瓜和苦瓜,都应该是多吃而益善。在天津,听天津人说吃西瓜叫做喝瓜,觉得这个“喝”字非常形象,比北京人说的吃西瓜有气魄。香瓜,我觉得北京的品种在退化,要吃还得吃东北的。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一年四季最美的时候,是立秋过后到瓜园摘香瓜吃。那种绿皮和白皮里藏着金黄色瓤的香瓜,即使不打开,放在屋子里也会满室飘香。至于说丝瓜和苦瓜,自然是南方的好,但是,要吃秋黄瓜,还是属北大荒,起码是东北的,别看没有北京黄瓜长得那样苗条,粗粗的,有些五短身材,但有一种清香味儿。

  “贴秋膘”,讲究的是夏天人体消耗很大,要在立秋时补充一下营养。对于北京人,“贴秋膘”,讲究的是要吃涮羊肉。在我们老院里,那些老街坊常说,立秋之后,就是家里再穷,哪怕是袜子露出了脚后跟了,也得吃一顿涮羊肉。那时候,在我们的大院里,住的大多是普通人家,吃一顿涮羊肉是一年里少有的享受,这是托了立秋这个节气的福。

  在我们大院里,别看家家不富裕,但是关于节气的穷讲究可不少。立秋前后,是大院里夜来香开得最盛的时候。那时候,富裕的人家会养上一盆茉莉花,大街上,也会有卖茉莉花的。但是,我们大院的街坊们说茉莉花娇贵,不好养,还是夜来香好养,就像指甲草一样,不用花盆,往墙角旮旯里撒上籽就能活。夜来香浓郁的香味,像长了翅膀一样,满院子飞翔,成为我童年关于立秋最美好的记忆。

立秋为何要“贴秋膘”?(节气·民俗)
立秋夜来香
立秋——末伏夏尽 凉风渐至(节气·物候)
立秋(诗意·立秋)
责编:赖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